有专家担心疫情将促使部分产业链加速“去中国化”从而对中国外贸企业造成更大的冲击\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新冠肺炎疫情在导致外部市场萎缩的同时,也让一些国家和企业的风险意识增强。专家担心疫情将促使部分产业链加速“去中国化”,从而对中国外贸企业造成更大的冲击。■大公报记者 贺鹏飞
丁佐峰指出,这次疫情让欧美国家重新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鼓励本国制造业企业回流或在第三国新建工厂。例如,一家英国企业原本长期从中国进口桌椅,但今年中国爆发疫情后,开始积极在其他国家寻找替代生产商。经过调研,这家企业发现中国桌椅所用的木材也是从东欧进口,钢材虽然是中国生产,但在欧洲完全可以找到替代产品。
这家企业所在的英国地方政府也积极鼓励其自建工厂,以摆脱对中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同时解决本地就业。于是,该企业迅速决定在英国建厂生产桌椅,综合土地、税收、人工、原材料等各项成本后,其生产成本甚至低于中国厂家。
“中美贸易战和疫情叠加影响,对外国企业刺激很大。”南宝树脂(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德聪表示,实际上中美贸易战爆发后,很多外国企业就被迫在其他国家寻找替代供应商,从而导致一波制造业企业流出中国。这次疫情又让更多的外国企业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外资制造业企业回流或到第三国设厂。
早在2月份,多个著名服装业品牌已开始讨论将新一季商品生产转到土耳其等国。土耳其服装制造商协会的负责人哈迪.卡拉苏(Hadi Karasu)估算,大约会有中国总订单量的1%被转移到土耳其,当时转来的新增订单已让土耳其的缝纫机全力运转起来,产能升至85%。
“我国供应链地位是否牢固,关键看我国企业是否会被替代。”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巫强认为,我国的供应链地位能否被取代,最终还是取决于产业配套体系是否完善,供应效率是否领先,产品质量是否可靠。
他指出,稳定和巩固我国的供应链地位最关键在于提升我国企业的生产率。例如,日本消费电子企业牢牢掌握手机、电脑和消费电子类产品的上游环节,当日本发生地震影响这些企业正常经营时,对产业链产生短期冲击,但地震过后,它们依然无法被替代。
丨编辑:吴伟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6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