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春捂秋冻”,
但捂哪儿、怎么捂、
捂多久,都有讲究。
春捂的益处
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
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
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
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怎么“捂”
对于春捂,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1、背部:若背部不得保暖,风、寒外邪则会通过侵袭足太阳经对人体进行干扰,易造成头项僵痛、发烧、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
2、腹部:腹部为肚脐和胃肠部所在,肚脐是人的重要部位,而脾胃最“恶寒喜暖”,因此,要时刻保护好我们的腹部,以免引起腹泻、胃寒、食积等症状。
3、足部:俗话说:寒从脚起。无论什么季节,脚部的保暖都是必须的,可以避免寒邪自下而上侵袭人体,诱发感冒、扁桃体炎,或气管炎、哮喘等。
4、头部:人体的阳气具有温养功能,又火性往上,人体的热量最易从头部发散。因此,外出时,为了减少体热散失和寒邪侵袭,要注重头部的保暖,以免诱发伤风感冒、头痛、鼻塞等,不过在无风、温暖处要摘除。
5、心肺部:心肺均处在人体的上半部分,“火性炎上”,人体的阳气和胃火都是向上,温熙心肺二脏。《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主明则十二宫安”,心肺部适当保持凉爽可以镇惊安神。
为了防御地气的寒冷,此时宜吃韭菜。韭菜可以和通下半身的气血,让我们的腰腿变得暖和起来。
“捂”的标准
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未雨绸缪。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
把握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注意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
“春捂”也要注意锻炼
“春捂”再好,也是被动防御。“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想防疾,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比如快走、慢跑、打打太极拳、适当的运动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6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