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关注肾健康##健康科普排位赛#
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肾脏病常见的症状有眼睑、双下肢水肿;蛋白尿、血尿,表现为尿液颜色比较红、茶水色或者尿中泡沫比较多;不明原因的腰痛、乏力等。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而称之为生活方式病。“预防大于治疗”,在生活中尽快纠正下列易引起慢性肾脏病的不良习惯吧。
一、过饱、暴饮暴食
很多人的肾脏病都是在不知不觉间“吃”出来的。肾脏是人体内重要的负责排泄废物和毒素的器官。吃得太多会加重肾脏的负担,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会导致肾脏负担过重。
二、摄入过量盐分,口味偏咸。
吃得太咸还容易引发高血压。近年来,高血压引发肾损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少盐饮食,每天摄入的盐应该在5到6克较为适宜(酱油10-15毫升),大约就是一个指甲盖范围的盐分就足够了。如果食物或炒菜中已放入酱油、鸡精、味精等调味品,则应适当减少放入盐分。
三、吃的过甜、过油
经常在外就餐或吃外卖,容易过量摄入油脂、盐、蛋白等。吃得太甜、太油不仅会加重肾脏负担,还会引发肥胖。肥胖会导致肾脏的脂肪含量增加、重量增加、体积增大、肾小球肥大。肥胖患者还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大约有近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肾病,而这种肾脏病是最难治疗的肾脏病之一。
四、过量摄入蛋白质、嘌呤类食物
鸡蛋的蛋白质吸收率达90%以上, 食用过多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蛋白质、动物内脏、荤汤、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吃得过多,会导致体内的血尿酸浓度升高,引发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浓度升高对肾脏的毒性非常大,很容易造成肾小管和肾间质发生病变,最后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
五、饮水量少、饮料代替白开水
人体内新陈代谢的废物主要由肝脏和肾脏处理,每分钟约有1至2公斤的血液经过肾脏,临床常见的肾结石、肾积水也和长时间不喝水密切相关。饮用足够的开水可以冲淡尿液、使尿液快速排出,预防肾结石、保护肾脏。有人觉得白水味道平淡,喜欢用饮料或奶茶替代,这些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添加剂、色素以及糖份等,过量饮用影响肾脏健康。我国膳食指南建议:在没有大量出汗、环境湿度基本适宜的情况下,每天喝6-8杯水最为合适。
六、经常憋尿
有些人因为工作忙会长时间憋尿,如果尿液不能正常排泄,长时间潴留在膀胱内,容易导致细菌滋生,一旦经输尿管逆行,可导致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反复发作会导致慢性感染。
七、吸烟、酗酒
大多数研究表明吸烟是慢性肾脏病或血尿或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Khanna等研究证实烟草中的尼古丁通过氧化应激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活力, 加重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小管间质损伤。过量饮酒导致大量的利尿,导致增加肾脏调节平衡的负担。
八、不洁饮水
有专家指出,“人类健康的十大危机,不洁饮水首当其冲”。部分农村地区饮用用压井水,压井水属于地表水,比较容易受到污染,未达到安全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我国的自来水的水质还未达到可直接饮用的水平,一般情况下,将自来水煮沸后饮用是最经济卫生的消毒方法。
九、乱服药物、用药过多
药物滥用引起的肾脏负担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混合性的止痛药,人体的血流速度会减低,将影响肾功能。有些中草药里含马兜铃酸等肾毒性的成分。因此应慎用各类可能的具有肾毒性的药包括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和保健品。任何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切勿盲目服用。
十、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
研究发现,人体的生理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而建立起相应规律周期,因各种原因长期熬夜会导致人体的生物节律紊乱,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影响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肾脏疾病。
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与日常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疫情特殊期间,我们不仅要预防新冠肺炎,也要关注自身健康,预防慢性肾脏病,饮食要少糖、少油、少盐,多纤维、多蔬果、多喝水,平衡膳食,不暴饮暴食,减少在外就餐,生活中保持不吸烟、不酗酒、不憋尿、不熬夜,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劳累、感染,避免滥用药物等。
参考文献:
王国威,蔡卿卿,卓琳,等. 新入院慢性肾脏病患者生活行为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6):4062-4065.
倪云霞,刁永书,陈志文,等.国内外慢性肾脏病患者管理干预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31):2473-2476.
石钰,邓俊娜,陈艳,等.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对慢性肾脏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0):1372-1373.
药事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请通过头条号私信留下联系方式(姓名+省+市+医院+职称)报名,加入超过5000位医院药师和医生组成的实名社群!
药事健康——中国领先的互联网药师集团"药事网"官方账号,中国药师头条号媒体矩阵母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60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