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很多家长都心力交瘁地陪孩子度过了在家上网课的时光。见微知著,越来越多的妈妈开始操心以下的问题:
孩子在真正的课堂上也是这么东张西望的吗?
为什么我的孩子专注力保持不了十分钟?
对孩子的自律性培养是不是该提到重要地位了?
很多妈妈已经开始不停翻阅育儿书籍,试图寻找一个为孩子制定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的方式,能按图索骥,帮助孩子走出一条正确人生道路。
这样的方式也许能让孩子获得短暂的束缚,但很可能是开启了潘多拉的魔盒,不知道有多少副作用伴随而来。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家庭:苦出身的家长,为孩子制订了周密的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孩子到了初三,突然出现了“抽动症”,不能控制面部表情,情绪起伏不定。
我们看过不少育儿的经验,无论是关于自身的,还是关于“别人家孩子”的;
我们也学习到不少育儿的理论,无论是教育界的专家箴言,还是自媒体们的分享。
但是孩子的人生,竟然还是无法掌控。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01、孩子的独特性
不管学了多少东西,父母都应该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选择和意愿。
没有一条全球通用的原则能适用所有的孩子。
哪怕是体现出同样的问题,从空间来看,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问题根源;从时间来看,不同年龄段的同一个孩子,问题深度也会大大不同。
明白知识的局限性,是父母伴随孩子成长必须要认识到的。如果我们学到的东西只是书本上的,或者别人家的,依旧是没有针对性。
有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一生气就大吵大闹,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大,大到可以写一整本书。
急切的心态,让家长们特别希望用一个简单的答案去解决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但是当问题发生时,你应该看到的是孩子,而不是知识。过度的知识型育儿,会隔离情感,只剩下解决方案,这样孩子是很难接受的。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的是有人能够帮他,看到专属于自己的真实情感并表达出来。
被看见这部分情感需求后孩子才有机会继续往前走一步,去发展更成熟的模式与方法处理坏情绪。而机械死板的照搬理论,对孩子是肯定不管用的。
02、寻找问题的根源
孩子是否有良好的习惯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
父母对孩子的理解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负面的惩罚、否定、拒绝和干涉都容易使孩子叛逆、自卑、厌学、冲突和缺乏自信。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一直以来秉承的观点就是: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延后性的,一个人的性格在6岁前往往就决定了。
所以他6岁以后出现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往之前再去找,寻觅到最深的根源?
比如一位心理医生讲到,一般孩子在4岁以后,就慢慢不再尿床。但她的一位咨询者,孩子在8岁时,竟然尿床并持续好几个月。
这位焦急的妈妈于是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查不出什么问题,但尿床一直没解决,最终找了这位心理医生咨询。
结果出人意料:心理医生通过疏导孩子,慢慢了解到,孩子是因为晚上怕鬼,不敢独自上厕所。
这个孩子经历了这么多次检查,为什么不敢对父母说呢?
原来这是个小男孩,父母一直灌输“勇敢”“不能哭”的观念,当他试图求助,父母也曾云淡风轻地说“世界上没有鬼”。
等到家长真正重视起来尿床的问题,带去各处检查,孩子又恐惧又羞涩,更加不敢说出口了。
心理医生认为,在这个案例中,父母比孩子的问题更大。他们只关注孩子尿床的行为,没有和孩子交流,更不用说了解他的内心想法了。
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沟通,深层了解,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
03、有尊重才有一切
现在很多过于理论的育儿知识让人不适,为什么呢?
就像很多批评者说的那样,好好的养一个孩子,弄得跟驯兽似的。
一些学完亲子培训理论的父母,往往会发现在短期内,那些策略对孩子是有用的,但时间久了又不行。
有的孩子翻出父母受培训的书籍,还大吵大闹, 认为不受尊重;家长很委屈,我可都是为了你啊!
但是仔细想想,如果是你谈恋爱的时候,发现男朋友家里藏着一本“PUA秘籍”,他对你说的甜言蜜语都是这上面学来的,你气不气?
很多问题说到底其实就是尊重问题,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亲子关系一旦恢复,你会发现,之前的大部分问题好像都迎刃而解了。
对一个父母而言,他最大的力量来源并不是书本,而是他自己曾经身为一个孩子的体验。
这种体验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可以带给人很多的思考,去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
就比如本文最开头的问题:孩子上网课总是不专心,注意力保持不了十分钟,这是大问题吗?
爸爸妈妈们不如自己想一想,小时候每节课的四十分钟,你真的能一分钟不落地认真听讲吗?
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是打开亲子关系的万能钥匙,有沟通才有一切,理解万岁。
我们这一代是经历了信息爆炸的一代,一边希望用更人性、更科学的方式养育孩子;但同时,我们接受的讯息太多太繁杂了,往往难以抉择。
更何况,人类在知识这件事情上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哪怕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矩,也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验证。
这条很经典,但是适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这条效果不错,但是适不适合我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面对眼花缭乱的知识理论的时候,是更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时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