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马步芳独子,22岁就当上军长,晚年为汶川灾区捐款5000美元

马步芳独子,22岁就当上军长,晚年为汶川灾区捐款5000美元

民国战火纷飞,家族于刀尖舔血度日,自是父功子承,然有古话,"功不过三代""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虎夫也会生犬子,父子间因利益、权势而反目也是常有之事,反而是野心喂大的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与父亲一条心较为难得。马步芳马继援就是难得之父子。

马继援乃马步芳独子,自得马步芳全心栽培,22岁依靠父亲当上了军长,但本人也非孬种,自有一套领兵打仗之方法,为西北马家军添一份兵力,获蒋先生赞赏,令彭德怀头疼。但英雄造时事,时事也造英雄,祖国的解放大势,令其父子不得不退出西北边境,转投蒋先生,但也未获重任,最终定居海外。

人之垂老,其言也善。或许是旅居国外久的人总对祖国怀有一份深情怀念,或许是老年回忆年轻时的金戈铁马对烈士的鲜血怀有歉意,或许本就不是铁血之人只是时局弄人,汶川地震时马继援于沙特为家乡汇了5000美元。

子承父业,军长之路

马继援之名,马步芳取自马援,意为"马援第二"。何人为马援?马革裹尸之主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凯旋归来,友人劝其接受俸禄,过平安喜乐生活,却被马援训斥了一顿,"匈奴和乌桓不除,我怎么能安心在家养老?是男子汉就应该战死沙场,马皮包裹着尸体下葬。"自是年迈仍然请缨,东征西伐,为后人所尊敬。

马步芳十分敬仰马援,也是为好战的人物。理应为一方之霸之人物,必是妻妾成群,儿孙绕膝。

但马步芳妻妾确实众多,甚至传出"唯生我之人,与我生之人不可负",滥交之广,令人叹为观止,却始终不得多子多孙的福。唯有一子马继援,但这也不能说不好,毕竟九子夺嫡、父子反目之事在古代也不少见。只有一子可能才是他们父子一心的保障。

马步芳对马继援极为器重,甚至为了他儿子能继续学习建了一所高中,并且特地聘请军事方面的专家做他的老师。马继援早年的成绩可谓完全依靠其父亲马步芳而来。

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青海省南部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陆军步兵少尉,此时的他甚至没有经过军校的培训,也没有任何行军打仗的经验,纯粹是一名高中生。

建立学校对于民国有权有势之人确实不算什么,甚至成立个军团给新出庐的后辈历练历练对当时有军权的人来说也是小事,毕竟战火纷争,强悍的军事实力为王。

马步芳就为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马继援成立了一个军官训练团,让儿子培养自己的直系部下,以便在未来拥有左膀右臂。而后,又为马步芳成立了一个骑兵旅,马继援为旅长,而此时马继援才19岁。19岁,很多人还乳臭未干的年纪,靠着家庭庇护下的马继援却成为了年纪最小的将军。

在父亲如此"溺爱"之下,年轻的马继援会是下一个刘阿斗吗?当时马家军已被国民党收编,子承父业也不是简单地世袭制,还是需要获得中央军政部的批准,因而马步芳才急着为儿子打造好看的军事履历,但如果马继援真的是个"扶不起的刘阿斗",父业也断然不会落到他的头上。

而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两件事——增编汽车兵连解放军西北战役

现代思想整顿军队,增编汽车军连

马家军一向以凶悍的兵力著称,仰赖青海的自然环境,汉子们对骑马作战十分擅长,而马步芳一向就是个好战之人,他手下的军队自然暴戾。五大三粗管军队,自然又无谓军法军纪。对于俘获的红军残忍杀害5600人,死法极为残忍,便能对马家军的风格可见一斑。

马继援作为接受过军校教育,自然行事风格与此有所不同,他会更多地思考到军事战略、战备等马步芳未曾留意的环节。因而,在军队中他一直推行现代化改革,以此来适应战争的需要,而这第一步便是解决军备补给的问题

当时西北地区的军队物资运输依旧保持老式传统,依靠肩挑人抗、马车等人力啦运输,这对人力、时间是极大的消耗,尤其是在紧张的战时,粮草先行才是胜仗的依靠。对此,马继援提议增编汽车连。

与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各部到1949年依旧没有解决补给问题,不得不说,这也是国民党最终溃败的原因之一——现代化改编不足

除此以外,接受过一定西方教育的马继援对于马家军对周边百姓的残酷掠夺和杀戮也难以忍受,严格强调了军规军纪,甚至要求马家军众人帮助百姓。

解放西北,溃败而逃

马家军与中共积怨已久,一则在陕西根据地时,马家军经常前来骚扰;二则长征结束后的西征,红军诸多战士被马家军残忍杀害。因而,解放战争主席在向彭帅下令时,就明确了对马步芳的处置——"就地处决,决不允许改编和起义"。但收拾西北马家军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毕竟马步芳两父子都是主战派,且兵力较为强盛。

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开始解放偏远地区,其中西北马家军就是重点对象。在胡宗南嫡系部队被重创后,蒋先生将翻盘的重任交予马家军,尤其是已经崭露头角的马继援。此时的马继援已经全盘接手了父亲的军队,年少轻狂,真是威风之时,但他的生涯巅峰也就永远留在此刻了。

在彭帅带领下的解放军攻势凌厉,拿下沈家岭、营盘岭、马家山三个关键防御营地后,马家军逐渐溃败。马继援见已是强弩之末,之得灰溜溜地离开,乘坐飞机前往广州寻找父亲。

蒋先生曾希望马步芳等人能回西北之地,继续负隅顽抗,但此时的马家军已经被解放军杀破了胆,再也不敢回了,因而马步芳、马继援在台湾也不得好,最终只能灰溜溜地前往沙特定居

2008年,马继援为汶川大地震捐款5000美元的消息一登报,便引起了一番为马继援的"洗白",但他和他父亲残忍杀害红军是不争的事实,是难以得到原谅的。

而马家父子也算是辉煌一生,两人皆为领兵打仗之栋梁之才,一个凶横,一个有头脑,若是顺应历史之潮流,而不是顽固做抵抗,兴许也能在历史上留下一星半点的好名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4785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