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乾隆皇帝的一段话中引出的思考

从乾隆皇帝的一段话中引出的思考

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是我百看不厌的一部剧,该剧不但充满了诙谐和幽默,而且还充满了文化气息,但最令我吃惊的是乾隆皇帝对纪晓岚说的一段话,彻底颠覆了我即往的认知。


在该剧的第二部的第十一集中,美女赵青因冒名替考,被发配新疆,纪晓岚和杜小月前去送她,就在此时,乾隆皇帝率人追上了纪晓岚,并且对纪晓岚说了一段话,他说科举的要义不是为国家选才,而是要牢笼志士,让读书人一辈子皓首穷经,钻研八股,这样他们就不会造反了。

这段话彻底颠覆了我对科举制度的认知,因为科举发明于隋朝,鼎盛于宋朝,没落于明清,它是历代王朝的选官制度,其影响和作用不亚于今天的文官制度,但自听了乾隆皇帝的这番高论之后,我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一番全新的思考。

在科举制度发明之前的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以乡举里选为特征的察举制度,一直是国家选用官员的一项制度安排,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只是对两汉时期的察举制的改良版,其本质并未改变。

察举制度就是通过乡和里两级行政机构,向国家推荐人才,也叫举孝廉,然后再经过政府的考察来加以取舍,但这一制度在东汉时期已经完全失效,官员们开始相互推荐自家子弟,然后再经过相互考察之后,委以相应的官职。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普通民众根本不可能有上升的通道,而那些官僚阶层则发展成为世袭门阀,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袁绍,曹操,司马昭,诸葛亮,杨修都出自于这些名门望族,而且袁绍家族可以做到四世三公。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龚贵族门阀的势力越加的强大,他们才是决定国家政治走向的力量,隋文帝建国后,功勋贵族和世袭门阀以相互通婚的方式,结为巨大的利益集团,也就是著名的关陇贵族集团,虽然隋文帝也来自于这一集团,但他们的确对皇权构成了威胁,他怕这些人有朝一日,也会取代他的位置。


因此,隋文帝建立科举制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为国家选才,而是要利用新的政治势力来打击和平衡关陇贵族集团的势力,只可惜,他的江山还是被同样来自于关陇集团的唐高祖给夺走了。

唐代一直使用半科举制度,因为有很功勋贵族家庭可以推荐自家子弟为官,唐太宗说过的那句著名的话,虽没有史料证实,但却道出了科举的真谛,当他看到读书人纷纷前来赶考的时候,他不无得意地说了一句,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到了宋代,科举制成了唯一的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也正式进入平民时代,许多贫困家庭出生的人,也都纷纷入朝为官,比如,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和苏轼等人,同时,科举也带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那就是功利化读书由此开始,宋真宗在其劝学篇中就讲过这样的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簇簇。

从宋真宗的这段话里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只是皇帝控制读书人的工具,读书的目的也只为功名利禄,所以,与其说宋太祖所说的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不如说皇帝要和读书人结为利益共同体,让他们能够自觉维护皇权。


科举在明清时期,除了宋朝帝王的一些目的之外,又加了一层愚民的功效,明太祖用八股取士,并以朱熹的《四书章句》为标准答案,自此,寻章摘句就成读书的方法和目标,有很多考生甚至连《史记》这样的书都没有读过,比起宋代的大文豪们,明清时代的官员素质开始大幅下滑,朱家皇帝和爱新觉罗的子弟们,不但要控制读书人的身体,还要控制读书人的大脑。

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以及对国家智力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到嘉庆时期,著名学者龚自珍曾经有过一番感慨,他说世无才子,更无才女,甚至连才商,才盗都没有了,他在那时候已经预料到了晚清的结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4203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