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一篇小短文,是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选段,写的北京胡同。
北京的胡同,第一个要想起的就是很久以前看的一本书,《城南旧事》,很多人也都并不陌生,这是我们这代学生小学语文课本里要求的必读丛书。那时候读的是小主人公英子在胡同中长大的过程中经历的大大小小有趣的故事。小时候我脑海里构想的胡同: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阳光总照在某一条小路上,有人力车经过时,地上飞扬起些许的黄土,可惜想象力实在不够丰富不能真正领会胡同中的奥秘。
后来看过不少以老北京为背景的电视剧和电影,胡同的印象就具体起来,邻里之间那些生活情趣,灰墙灰瓦融着听着让人舒服的京片子。
直到去北京旅游,触碰到那些青灰色的砖墙,似乎也能看见那些浓郁的文化气息丝丝缕缕的从砖缝中冒出。他们没有紫禁城的红墙、琉璃瓦那般绚丽,那最朴素的砖块记录了某个普通人在北京的一生,承载了一代人的生活。
现在的北京,早已是高楼大厦的天下,胡同保留的甚少,更多的成为了景点。我不愿去那些被改造成景点的胡同,太多的游客,带着纷纷扰扰的心,把原本朴素的胡同染的花哨。我只远远的看着,觉得那是偌大的繁华中能让人心生平稳的净土。
北京人有几句老话,叫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这几句话可谓是总结出了北京人的生活哲学。
什么都不着急,永远不烦躁。
——汪曾祺
前些阵子《新世界》火了,“豪横”成了热词,这京片子也是富有魅力的。这北京人啊,张口闭口都爱说个“您”,搭上那京片子特别的语调,听者感觉受到了尊重,也不觉得生疏。
孙红雷饰演金海
黄澄澄饰演小耳朵
就光听这几句京片子,也就可以理解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北京人。北京话不像吴侬软语的细软,也没有闽南话变调多,语速不紧不慢,总带着平和与大气,什么也不着急,什么也不必着急。
再看《邪不压正》那一段,彭于晏跳跃在青灰色的瓦片之上,穿梭在胡同之间,甚至在屋顶骑上了自行车,照现在这样的高楼大厦,这样的情节也只能在美国电影里看到吧!
胡同中的人们住的很近,胡同也把人们的心给拉近了。老北京的胡同,孕育了“豪横”的北京话,以及平和大气的北京人。
不该叫北京的胡同,
该叫胡同里的北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3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