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新基建】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议强调,“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2020年初由于疫情影响,GDP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外贸预计在本年度内增长萎靡甚至会出现下降,提振GDP将主要依靠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对“新基建”给予高度关注,在2020年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约40万亿,其中“新基建”成为重点方向;目前国家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恢复正常轨道。
“新基建”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5G基建】
疫情期间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积极推进5G基站建设,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预计2020年前三季度合作完成25万站建设,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季度,中国移动力争在2020年底5G基站建设规模累计达到30万站以上;预计2021~2023年为我国5G建设高峰期。
从产业链拆解来看,5G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元器件、芯片、光模块、设备、传输、网络以及电信运营等细分领域。
主设备商
目前全球通信网络设备领域华为、中兴通讯、烽火通信、思科等企业占据核心地位,其中华为市场份额最高占据36%,其次是中兴通讯市场份额为20%,烽火通信市场份额为5%;5G基站建设离不开设备商,国内5G基站份额预计会被华为、中兴、烽火三家瓜分。
光纤光缆
我国光纤光缆核心厂商有亨通光电、长飞光纤、中天科技,其中长飞光纤产能最高约3000吨,亨通光电产能2300吨,中天科技产能1800吨。
基站天线/天线振子
基站天线核心厂商的招标模式由4G时的运营商对基站天线单独采购,变为5G时代的将天线集成在设备商AAU中,不再单独招标,这样一来有利于设备商的天线核心供应商;华为的核心供应商有东山精密、弗兰德、华龙通信,中兴通讯的核心供应商有摩比、通宇通讯、世嘉科技;在基站天线全球出货量方面,华为占比32%,占比最高。
天线振子方面,华为的天线振子供应商包括硕贝德、信维通信、飞荣达、东创精密等,中兴通讯的天线振子供应商包括硕贝德、科创新源、通达集团等。
其他滤波器/PCB
滤波器行业在5G时代面临技术升级,由4G时代的金属腔体向陶瓷介质滤波器演进,其中华为主推纯介质波导滤波器,其他设备商前期以半介质或小型化金属滤波器为主。华为供应商包括东山精密、大富科技、武汉凡谷等,中兴通讯供应商包括世嘉科技、摩比发展等。
PCB方面,5G天线对PCB的需求和要求都更加高,单个宏基站的PCB价值量是4G的3倍,基站PCB核心供应商包括深南电路、沪电股份、生益科技等。
5G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约在2~2.5万亿之间,将给上下游产业链带来直接拉动。
【大数据中心】
从2020年至2024年国内数据中心的新增投资规模超过1100亿元,大数据中兴产业链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上游基础设施、中游IDC服务、云服务及相关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下游用户组成。
上游基础设施主要分为硬件提供商,如IT设备领域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光模块、电源设备、运营商等。
中游IDC服务商分为运营商数据中心和第三方数据中心,前者如三大运营商,后者如光环新网、宝信软件等。
云服务及相关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为基础电信运营商和云计算厂商,运营商提供互联网带宽资源和机房资源,云计算通过租用或自建数据中心的方式来提供IaaS/SaaS等云服务。
下游最终用户包含互联网企业、银行、政府机关、制造业等。
在整个IDC产业链中服务器领域价值最大。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是云计算时代的基石,万物上云在未来将成为现实,将给上下游产业链带来直接拉动。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产业链细分为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其中底层硬件主要为AI芯片和视觉传感器,通用AI技术及平台主要为计算机视觉和云平台/OS/大数据服务等。
AI领域相关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的基础设施投资至2025年累计规模约2000亿元,其中AI芯片新增投资规模增加约800亿元,机器视觉领域新增投资规模增加约250亿元。
从投资角度看,人工智能领域基础设施投入主要在AI芯片、传感器两大领域,因此未来人工智能基建首先受益的领域主要在AI芯片和传感器等基础设施领域。
AI芯片
近年来各类势力均在AI芯片领域发力,参与者包括传统芯片设计、IT厂商、技术公司、互联网以及初创企业等,产品覆盖了CPU、GPU、FPGA、ASIC等,目前芯片领域排名靠前的仍然是欧美韩日企业。
传感器
未来人工智能最大应用领域之一是智能驾驶,智能驾驶是传感器领域,其实现需要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自动驾驶摄像头、MEMS传感器等相关传感器的配合,各类型的传感器是智能驾驶的“眼睛”。
MEMS传感器
MEMS传感器是在半导体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采用微电子和微机械加工技术制 造出来的新型传感器。MEMS 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电子车身稳定程序(ESP)、防抱死(ABS)、 电控悬挂(ECS)、胎压监控(TPMS)等系统。其中压力传感器、加速计、陀螺仪与流量 传感器是汽车中使用最多的MEMS传感器,占汽车 MEMS 系统的 99%。据 Fact.MR 的一项新研究表示,到2027年,全球MEMS 传感器市场将以 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达到 500 亿美元。
全球前三大MEMS供应商为博世、森萨塔、恩智浦,合计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国内MEMS传感器市场中,华工科技独占鳌头,国内市占率为37.62%,其次为保隆科技、耐威科技、东风科技,分别占比23.07%、15%、10.32%。
CMOS图像传感
全球CMOS图像传感市场索尼占据49.2%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其他厂商,其次三星占比19.8%,韦尔股份占比11.2%,安森美占比5.8%,海力士占比2.5%,意法半导体占比2.3%。
全球摄像头模组封装市场份额前三的企业为LG、三星、富士康分别占据12%、12%和11%的市场;其他占比较高的还有舜宇光学占比9%,欧菲光占比9%,立景创新占比4%,丘钛科技占比4%。
【特高压】
近日,国网编制了2020 年特高压和跨省 500 千伏及以上交直流项目前期工作计划,计划中明确了2 条直流特高压、5 条特高压交流项目,以及提升特高压通道效率效益等13 个重点项目。项目整体动态投资规模达1073 亿元,其中特高压直流、交流、13 个重点项目分别为577、339、157 亿元。预计2020年至2025年特高压新增投资规模超4000亿,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特高压加速建设主要在于逆周期调节的需求,预计特高压领域投资力度会持续加强。
特高压核心装备门槛高,竞争格局较好,主流企业盈利能力比较稳定;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变电站成本约占总投资额的40%~50%,交流线路设备采购的主要产品为变压器、电抗器、GIS;特高压直流投资中变电站成本约占总投资额的 50%~60%,换流阀、换 流变、控制保护构成了设备采购的主要部分。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换流变、换流阀、 控制保护、直流开关等核心产品,除换流变之外,净利率可能都在 10-20%之间。
特高压各领域相关企业如下: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的主要企业为:国电南瑞、许继电气、中国西电;
换流变主要企业有:特变电工、中国西电;
直流穿墙套管主要有:平高电气、许继电气、中国西电;
特高压交流系统中,GIS主要有:平高电气、中国西电,变压器主要有:特变电工、中国西电、保变电气。
【充电桩】
预计2020年充电桩投资规模在140~177亿元左右,2025年充电桩投资规模在770~1290亿元左右,2020~2025年累计规模复合增长率约45%。
从产业链上来看,国内充电桩市场集中度继续提高,国内公共充电桩主要由3~5家企业所运营,市场占有率约69%,行业集中度比较高。
充电模组本身是基于电力电子变换的产品,与充电桩相比壁垒高一些,具备充电模块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优势更加明显。
【工业互联网】
2017年国内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4677亿元,预计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3%,2023年国内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工业互联网包括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其中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从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看,主要集中在网络和平台层,网络层的建设主要是数据中心、网络传输以及云计算建设;因此,就工业互联网本身来看,未来建设主要方向集中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层PaaS的建设。
工业PaaS 是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数字模型,数字模型是就是把大量的工业的技术原理、 行业知识、基础工艺、模型工具规则化、软件化、模块化,并封装为可重复使用的组件。 工业 PaaS 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其本质是向下可以调用设备、业务系统等软硬件资源,向上可以承载工业APP 等应用服务的“工业操作系统”。
目前国内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多集中在机械、电子领域,各大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研发的PaaS平台,例如三一重工推出的RootCloud、中国电信的CPS、海尔的COSMOPlat、用友的精智等。
【高铁城轨】
2019年9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铁路专用线加快建设,进一步开放专用线建设以及运维市场,调 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以拓宽融资渠道。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高铁轨交投资规模的加大将成为托底经济的有力手段之一,根据对线路的统计预测,2020年拟通车线路共14条,其中专线250和专线350各7条,通车有望为3696公里,对应投资规模为6207亿元。
国内受益高铁城轨的建设有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通号,以及轨交产业链相关龙头企业:
新基建是全球需求下行下的“增量逻辑”行业,属于新时期的逆周期刺激,不受全球需求下行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确定性;目前外围市场仍存在下跌风险,但不会持续太久,待外围环境稳定后可以考虑投资“新基建”相关标的。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29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