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Angew. Chem. Int. Ed.:酰胺化重组策略构造单原子镍/硫/碳纳米管用于快速稳定的钾离子储能
研究者开发了一种以酰胺为主导的重组策略,用于制备均匀的单原子镍/硫/碳纳米管。在此重新组装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单原子设计和纳米结构工程。NiO5单原子活性中心和纳米管交联网络均赋予镍/硫/碳三元复合材料快速的钾离子存储反应动力学。理论计算和电化学研究证明,单原子分散的镍可以增强镍/硫/碳纳米管的常规动力学并降低化学吸附的小分子硫的分解能垒,从而显著降低电极反应的过电势和电阻。机械稳定的纳米管网络可以很好地适应钾化/去钾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因此,在500次循环后,在1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具有608 mAh g-1的高钾存储容量,并且在1000 mA g-1时具有330.6 mAh g-1的稳定循环容量。
标题:Amidation‐dominated re‐assembly strategy for single‐atom/nano‐engineering: constructing Ni/S/C nanotubes with fast and stable K‐storage
原文链接: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16370
2. 河南大学赵勇教授Angew. Chem. Int. Ed.:液/液电解质界面抑制锂金属电池中锂的腐蚀和枝晶生长
锂金属负极易与常规电解质成分发生副反应,并具有不均匀的锂沉积物以生长锂枝晶,从而导致其低的库伦效率并引发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在本文中,研究者通过使用溶剂的极性差异来保护锂金属负极(经过2000小时充放电),对液/液两相电解质界面进行了概念验证研究。由非极性氟硅烷(PFTOS)和常规极性二甲基亚砜溶剂构成的液/液电解质界面可以阻止常规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之间的直接接触,因此可以大大消除它们的副反应。此外,通过在氟硅烷和锂负极之间形成由LiF,LixC,LixSiOy组成的薄而均匀的固态电解质界面可以实现均匀的锂离子扩散和沉积。并且氟硅烷对锂负极的超润湿性抑制了锂枝晶的形成。以锂氧电池为模型的锂金属电池在液/液两相电解质界面的情况下其循环稳定性提高到了原始值的4倍。
标题:A Liquid/Liqu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Inhibiting Corrosion and Dendrite Growth of Lithium in Lithium‐Metal Batteries
原文链接: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14532
3.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化学系Jeffrey R. Long教授Adv. Mater. :单离子导电硼酸网络聚合物作为锂金属电池准固态电解质
具有锂金属负极,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和高电压平台正极的锂金属电池由于具有高功率和高安全性代表了下一代储能设备,但是这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通常不具有所需的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在本文中研究者合成了一种具有弱配位阴离子节点的互穿网络聚合物,在微量增塑剂的情况下,作为高性能的单离子导电电解质,具有宽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室温下的电导率为1.5×10−4 S cm-1,并且呈现出高锂离子传导选择性(tLi+=0.95)。重要的是,该材料还具有阻燃性,并且与锂金属接触时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包含这种准固态电解质的锂金属电池表现出优于其他使用聚合物电解质的传统电池。
标题:A Single‐Ion Conducting Borate Network Polymer as a Viable Quasi‐Soli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5771
4. 中国科学院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丹教授Chem评述:冷冻电镜揭示硅固态电解质界面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在11月的《Matter》期刊上,崔屹及其合作者使用冷冻电镜报道了硅负极上固态电解质界面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动态演变。他们的发现揭示了硅电极的失效模式以及电解质添加剂在高能量密度电池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导工程化电解质的发展。
标题:Cryo-EM Reveals the Structure and Chemistry of the Silicon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51929420300309
5. 悉尼科技大学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清洁能源技术中心汪国秀教授Chem评述:桁架结构实现稳健的过渡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
高容量过渡金属硫化物负极的实际应用受到较差的倍率能力和循环性能的阻碍。最近在《Matter》上报道了Yang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坚固的微桁架结构Cu1.81S材料,该材料具有出色的机械强度,可用于高性能钠离子电池。
标题:A Robust Transition-Metal Sulfide Anode Material Enabled by Truss Structures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451929420300279
6. 卧龙岗大学澳大利亚创新材料研究所超导与电子材料研究所郭再萍教授PNAS:设计高能量密度混合电极用于锂离子和六氟磷酸根离子的分段脱嵌/嵌入机制
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正努力满足我们对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低成本储能的要求。在这里,混合电极的设计是通过对商业电极材料的直接加工改造而开发的,并通过改变阴离子在电解质中的作用,彻底改变了“摇椅”机制。混合磷酸铁锂/石墨电极在较宽的电压范围内具有锂离子和六氟磷酸根离子的分阶段脱嵌/嵌入机制。将石墨引入混合电极可提高其电导率,从而有助于在2.5至4.0 V的条件下从磷酸铁锂相中快速提取/插入锂离子。这种充电/放电过程又触发了正极/电解质界面相的原位形成,增强了整个电极在高电势下的结构完整性。因此,这种混合的磷酸铁锂/20%石墨电极在10 倍率下经过3500次循环显示出高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优于磷酸铁锂和石墨阴极。重要的是,混合电极的宽电压范围和高容量提高了其能量密度,这在全电池配置中得到了进一步利用。
标题:Designing a hybrid electrode toward high energy density with a staged Li+ and PF6− deintercalation/intercalation mechanism
原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1/28/1918442117
7.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Donal P. Finegan教授Nat. Commun.:锂离子电池电极内动态粒子间和粒子内结晶异质性的空间量化
锂离子电池电极的性能受到充放电过程中预先存在或原位生成的不利化学异质相的阻碍,这需要原位测试对其进行描述,以了解这种异质相与电池性能之间的联系。在这里,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断层技术在空间和时间上对新鲜的与循环后的LixMn2O4电极进行量化并分析LixMn2O4电极粒子内部和粒子之间的结晶异质性。该成像技术有助于识别颗粒之间的化学计量差异以及颗粒内的化学计量梯度和相的异质性。通过径向量化相分数,发现不同的粒子对锂化的响应有所不同。大多数颗粒包含局部区域,这些局部区域在第一个循环内转换为岩盐型LiMnO2。其他粒子在表面附近包含单斜相Li2MnO3,在核心附近包含几乎纯的尖晶石相LixMn2O4。经过150个循环,颗粒的LiMnO2和Li2MnO3的含量显着增加,并且颗粒之间的差异很大。
标题:Spatial quantification of dynamic inter and intra particle crystall ographic heterogeneities within lithium ion electrodes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4467-x
8. 江苏师范大学赖超教授Nat. Commun.: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锂络合物稳定锂金属负极
锂金属由于其低的电化学势和高的理论容量而成为锂电池的理想负极。然而,由锂枝晶生长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大大降低了锂金属电池的实用性。在这里,研究者证明了利用辛基苯基聚氧乙烯作为电解质添加剂可以使锂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复合层。该表面复合层不仅可以促进均匀的锂沉积,而且还促进了含有交联聚合物的坚固的固态电解质界面相的形成。使用辛基苯基聚氧乙烯添加剂组成的锂对称电池在1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在400次的循环中显示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并且在4mA·cm-2的电流密度下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并且用LiFePO4正极组装的全电池展现出高倍率能力和长循环性,每个循环的容量衰减仅为0.023%。
标题:Stabilizing lithium metal anode by octaphenylpolyoxyethylene-lithium complexation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4505-8
9. 南方科技大学Feng He Adv. Mater.:基于苯并[1,2-b:4,5-c']二噻吩-4,8-二酮类聚合物供体的效率超过16%
在非富勒烯本体-异质结(BHJ)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的快速开发过程中,开发高效的供体聚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一种新的供体聚合物,名为PBTT-F,基于强电子不足的核(5,7-二溴-2,3-双(2-乙基己基)苯并[1,2-b:4,5-c ']二噻吩-4,8-二酮(TTDO)是通过设计嵌入噻吩并[3,4-b]噻吩(TT)单元的环己烷-1,4-二酮而开发的。当与受体Y6混合时,基于PBTT-F的光伏器件显示出16.1%的出色功率转换效率(PCE)和77.1%的非常高的填充因子(FF)。这种聚合物对于厚膜器件也显示出高效率,对于190 nm的有源层厚度,其PCE约为14.2%。此外,基于PBTT-F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在手套箱中存放约700小时后也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其PCE高达约14.8%,这显然表明这种聚合物对于未来的商业化非常有希望。这项工作为供体聚合物的分子合成提供了独特的策略,表明PBTT-F是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非常有前途的供体聚合物,为多种无富勒烯受体材料提供了替代选择。
标题:A Benzo[1,2-b:4,5-c’]Dithiophene-4,8-Dione-Based Polymer Donor Achieving an Efficiency Over 16%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7059
10. 马克斯·普朗克聚合物研究所,纳米科学研究所EnriqueCánovas Adv. Mater. : CdS/CuIn1-xGaxSe2界面的组分决定的钝化效率
对于Ga含量在x = 0和x = 1之间的CuIn1-xGaxSe2(CIGS)黄铜矿半导体,其能带隙可以在≈1.0和≈1.7 eV之间进行调节。太阳能电池,最先进的基于CIGS的器件在Ga含量x> 0.3(即,带隙> 1.2 eV)时效率会下降,这限制了这些器件的潜力。作为CIGS成分的函数,有限的性能背后的机理仍然难以捉摸。在这里,提出了表面和本体复合效应。通过比较空气/CIGS和表面钝化的ZnO/ CdS / CIGS样品中的光生电荷载流子动力学,可以实现CIGS吸收剂中表面效应和体积效应之间的纠缠与Ga含量的关系。尽管表面钝化阻止了低Ga含量(x
标题:Composition-Dependent Passivation Efficiency at the CdS/CuIn1-xGaxSe2 Interface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7763
11.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Yi Zhang,天津大学YaqingFeng,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ohammad Khaja Nazeeruddin Adv. Mater.: 稳定高效的无甲铵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通过复杂的成分和带隙工程实现了25.2%的认证功率转换效率(PCE)。但是,甲铵(MA)阳离子的热不稳定性会导致钙钛矿薄膜的降解,仍然存在设备长期稳定性的风险。在本文中,通过在双阳离子(Cs,甲眯)钙钛矿前体中引入氯化铯(CsCl),证明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可在不使用MA的情况下制造高度相稳定的钙钛矿膜。此外,由于溴的最佳带隙(Br-),调节了Br-的量,从而导致高功率转换效率。因此,不含MA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出色的长期稳定性,其PCE为20.50%,这是不含MA的PSC的最佳结果之一。此外,经过1000小时的老化研究后,未封装的设备保留了约80%的原始效率。这些结果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来同时增强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性能,为PSC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标题:Stable and High-Efficiency Methylammonium-Fre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5502
12. 北京大学Kai Wang, ShashankPriya Joule: 一种用于非离子和低熵的MA(MMA) nPbI3-Ink薄膜钙钛矿薄膜的快速结晶
卤化钙钛矿的常规加工通常利用在高沸点溶剂中含有移动前体离子的离子前体溶液。将这些无序离子组装成低熵晶体需要克服较大的热力学势垒。传统工艺依靠高温退火和复杂的抗溶剂处理来克服这一障碍,但是它们仍然高度不可控。在这里,作者报告了一种新型的非离子型和低熵的MA(MMA)nPbI3-墨水,用于快速钙钛矿结晶,它具有优越的{110}优先取向和较高的Lotgering因子。并且,基于墨水的薄膜在单晶水平上表现出异常长的4.6 μm的载流子扩散长度。通过进一步处理,基于MAPbI3-墨水系统,相应的光伏电池显示出21.8%的创纪录效率。有效面积从0.096增大到0.5 cm2不会降低电池性能,因为效率仍然超过21%。这些结果证明了这种非离子墨水在钙钛矿光伏技术的工业过渡中的潜力。
标题:A Nonionic and Low-Entropic MA(MMA)nPbI3-Ink for Fast Crystallization of Perovskite Thin Films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542435120300313
13.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国立首尔大学Yung-EunSung, Dankook大学Hyun Lee,国立江原大学Yong-Hun Cho Sci. Adv.: 纳米分散离子增强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PEFC)中,来自阳极的质子通过离聚物膜转移到阴极。通过将离聚物浸渍到电极中,质子路径得以扩展,并且可以实现高质子传递效率。因为浸渍的离聚物在电极内机械地结合催化剂,所以离聚物也称为粘合剂。为了产生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粘合剂应均匀地分散在电极中,并与其他催化剂组分和膜保持稳定的界面。然而,常规的粘合剂材料不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在这项研究中,引入了一种基于使用超临界流体的简便方法来制备粘合剂材料在乙醇水溶液中的均匀纳米级分散体。制备的粘合剂表现出高分散特性,结晶度和质子传导性。当将粘合剂材料施加到PEFC阴极电极上时,证实了高性能和耐久性。
标题:Enhancement of service life of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sthrough application of nanodispersed ionomer
原文链接: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5/eaaw0870
14. 中国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JunfengFang ACS Energy Lett.: 高效稳定的CsPbI2Br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双重保护策略
开路电压(Voc)的大损失和湿气稳定性差已严重阻碍了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IPSC)的发展。在这里,作者报告了通过将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TA)掺入CsPbI2Br钙钛矿块中并用2-噻吩甲基碘化铵(Th-NI)覆盖表面来改善上述问题的双重保护策略。得益于生长控制和有效抑制体相和表面重组,最终器件在1.286 V的Voc下显示出从12.17%到15.58%的极大提高的效率。此外,双重保护策略赋予了薄膜更高的耐湿性和耐湿性。在25%相对湿度下老化1540小时后,未封装的器件仍保持其初始效率的83.4%。更重要的是,目标器件在45℃下最大功率点跟踪350 h后显示出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并显示出不降低的效率。该工作为制造高效,稳定的CsPbI2Br IPSC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可用于未来的商业化。
标题:Dual-protection Strategy for High-efficiency and Stable CsPbI2Br Inorganic Perovskite Solar Cells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9b02716
15.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孟庆波 Joule: 利用电瞬变来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电荷损耗
通过光激发和电检测实现的电瞬变为研究太阳能电池在纳秒到秒的宽时间范围内的电荷传输,复合甚至光电滞后提供了独特的机会。然而,关于如何利用这些研究来揭示细胞电荷损失机制的争论一直在进行。在本文中,已经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用于量化体吸收器内或界面处的电荷损耗以及太阳能电池的缺陷特性。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本文的商业化硅和新兴的Cu2ZnSn(S,Se)4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中,也应适用于其他类似的光伏器件系统。总体而言,这项工作为全面研究太阳能电池的动态物理过程和电荷损失机理提供了诱人的途径,并具有其他光电器件的潜在应用。
标题:Exploiting Electrical Transients to Quantify Charge Loss in Solar Cells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42435119306312
16. 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Chongmin Wang & Zihua Zhu等Nat. Nanotechnol.: 锂离子电池固体电解质界面的实时质谱表
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决定了大多数电池的性能,但由于缺乏原位实验工具,对其化学和结构的了解受到限制。在这项工作中,研究者们提供了锂离子电池SEI形成的动态图,该锂离子电池在操作中使用了液体二次离子质谱,并结合了分子动力学模拟。他们发现,在任何相间化学发生之前(在初始充电期间),由于溶剂分子的自组装,在电极/电解质界面形成了双电层。双电层的形成是由锂离子和电极表面电位决定的。这个双层的结构预示了最终的相间化学。特别是,带负电荷的电极表面排斥内层的盐阴离子,从而产生本质上薄、密、无机的内SEI。正是这种致密层负责传导锂离子和绝缘电子,这是SEI的主要功能。在内层形成后出现了电解质可渗透且富含有机物的外层。在高浓度富氟化物电解质存在下,由于双层中存在阴离子,内部SEI层的LiF浓度升高。这些实时的纳米级观测将有助于为将来的电池设计更好的中间相。
标题:Real-time mass spectro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of a lithium-ion battery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19-0618-4
17. 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等Nat. Nanotechnol.: 具有不同面积容量的二维层状材料上液/固硫的电化学生成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种以S8为基本形式的硫固体物质,可以在电化学电池中以液态硫的形式保持过冷状态。研究者们确定这种新发现的状态可能对锂硫电池有影响。在这里,通过电化学硫生成的原位研究,他们发现液体(过冷)和固体单质硫在相同的充电周期内具有非常不同的面容量。为了控制硫的物理状态,他们研究了其在二维层状材料上的生长。发现在基面上,只有液态硫聚集;相反,如果二维材料的厚度较小,则在边缘部位会堆积液态硫,而如果厚度较大(几十纳米),则固态硫成核。将硫状态与它们各自的面容量相关联,以及控制二维材料上硫的生长,可以为未来的锂硫电池设计提供见解。
标题:Electrochemical generation of liquid and solid sulfur on two-dimensional layered materials with distinct areal capacities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19-0624-6#citeas
18. 上海大学Chao Wu教授等Angew. Chem. Int. Ed.: 富苯二硫酸钠保护层实现的无枝晶金属钠阳极
金属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1166 mAh g-1)、低成本和地壳含量丰富等优点,是金属可充电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但是,由于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膜而导致的在Na镀层上的枝晶生长是一个主要且最显著的问题。在这里,研究者们报道了通过一种简便的方法在钠上原位合成富含二苯甲酸钠(PhS2Na2)的保护层有效地防止了碳酸盐电解质中的枝晶生长,从而在电流密度为1mA cm-2的情况下,重复电镀/剥离400个周期(800 h)时实现了稳定的金属钠电沉积。研究发现,有机盐PhS2Na2是保护层的关键组成成分,与传统的无机盐不同。这一结果开辟了一条以有机钠板条为基础,利用保护层稳定钠金属的新途径。
标题:Dendrite‐free sodium metal anodes enabled by sodium benzenedithiolate‐rich protection layer
原文链接: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16716
19.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陈忠伟教授等J. Am. Chem. Soc.: 两性离子屏障对持久性锂硫电池的多硫化物调节
对多硫化物行为的合理调控对于寻求可靠的液基锂硫电池化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种独特的聚合物两性离子(PZI),可在锂硫电池中建立智能的多硫化物调节。PZI的两性离子性质在基质中整合了亲硫性和亲锂性,通过与多硫化锂(LiPS)的化学反应为选择性离子转移创造了一个离子环境。当在电池构型中用作功能性中间层时,PZI对多硫化物的渗透具有很强的阻隔作用,但同时又可以实现快速的锂离子传导,从而显著抑制了穿梭,并因此获得了方便而稳定的硫电化学。基于PZI的电池在1000次循环中实现了出色的循环能力,最小容量衰减率为0.012%,良好的倍率性能可达5 C。此外,在较高的硫负荷和有限的电解液条件下,300次循环后仍可获得5.3 mAh-1cm-2的大面积容量保持,在开发高效、长寿命的锂硫电池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标题:Polysulfide regulation by zwitterionic barrier towards dur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13303
20.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教授等Adv. Mater.: 蒸发诱导垂直排列实现二维纳米片电池电极中的定向离子输运
二维纳米片由于其极高的电化学活性和快速的固态扩散而被广泛地用作电极材料。这种材料的可伸缩电极制造通常由于大厚度的离子传输动力学的限制而遭受严重的性能损失。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蒸发诱导组装的新策略,可通过形成垂直排列的纳米片来实现定向离子迁移。通过在电极制造过程中快速蒸发混合溶剂来实现定向排序。与传统的滴铸电极相比,传统的压铸电极表现出纳米片的随机排列,并且随着厚度的增加,倍率性能明显下降,基于垂直排列的纳米片电极即使在高质量负载和电极厚度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原有的高倍率。电化学和结构特征的结合揭示了由取向控制的纳米片组成的电极具有更低的电荷转移电阻,从而使活性材料中有更完整的相变。
标题:Evaporation‐Induced Vertical Alignment Enabling Directional Ion Transport in a 2D‐Nanosheet‐Based Battery Electrode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7941
21. 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等Adv. Mater.: 具有增强催化能力的多硫化物阻隔层中的工程氧空位
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受到穿梭效应、低电导率和低硫负荷的严重限制。在此,研究者们进行了第一原理计算,以验证TiO2中氧空位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多硫化物的吸附,而且大大提高了催化能力以及离子和电子的导电性。用二氧化钛纳米片修饰的商用聚丙烯(PP)隔离膜(OVs-TiO2@PP)可作为锂硫电池的强多硫化物阻挡层。OVs-TiO2改性层的厚度仅为500 nm,具有约0.12 mg cm-2的低面积质量,提高了锂离子的快速渗透和整个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因此,即使在7.1 mg cm-2的高硫负荷下,具有OVs-TiO2 @ PP隔膜的电池在500个循环中2.0 C下仍可表现出稳定的电化学行为,并且在100个循环后仍保持5.83 mAh cm-2的面积容量。本文所提出的工程氧空位策略有望在锂电池中得到广泛应用。
标题:Engineering Oxygen Vacancies in a Polysulfide‐Blocking Layer with Enhanced Catalytic Ability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7444
22.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州立大学Zheng Li教授等ACS Energy Lett.: 用氧气改变硫化学实现钠硫电池高能量密度低穿梭的电化学途径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者们证明了设计附加氧化还原活性的硫基阴极的内在改变反应途径可以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并提高能量密度,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室温钠硫电池的硫氧混合化学,其中电解质中的溶解钠氧反应通过在纳米尺度上形成NaO2-Na2Sn(1
标题:Altering electrochemical pathway of sulfurchemistry with oxygen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low shuttling in Na-S battery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9b0274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2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