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疫情的中心,武汉已经连5天新增确诊、新增疑似、存量疑似三“清零”,相反,海外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了26万,急剧扩散的势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恐慌。
这种恐慌情绪传导到国内,直接转化成了A股的杀跌动能,上证指数有效击穿了2685点的疫情底,这发生在上周末“一行两会”刚召开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有关情况”会议的大背景之下。
目前市场对行情有三大疑问,监管层的维稳会不会上升为救市?如果救市的话,有哪些具体政策值得期待?救不救的起来?
今天尝试对这三个问题做分析、研究:
救市是防止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蔓延
近六个交易日,因疫情扩散带来了全球金融、商品市场暴跌,美股带动新兴市场频繁熔断,输入型金融风险也加剧了A股的调整,虽然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的中国股市相对抗跌,但调整势头正在加剧。
正是这种苗头的出现,让一行两会和外管局一起召开了金融市场维稳的新闻发布会,因为股市的急剧下跌,所蕴藏的风险,很有可能会传导至实体经济。
百股跌停已经成为A股的常态,尤其弹性较大的创业板,一旦股市大面积跌停,流动性就岌岌可危。市场上股票卖不出去,基金公司没有赎回的资金来源,面临崩盘风险。
市场上许多对应股票的信托集合计划或者投资计划都涉及银行理财资金,如果继续下跌,资金继续斩仓,信托公司将无法归还银行的理财资金、面临崩盘。股票市场处于没有流动性状态,投资者开始从债券市场进行抛售,利率体系面临被冲垮风险。若任由流动性危机蔓延下去,整个金融体系都将受到冲击。
同时,股价不断下沉,让证券公司两融、股权质押业务和银行优先级资金很可能出现危机,那么接下来出问题的很可能是就不只是股市和金融系统了,实体经济也会受到牵连。
所以,不管口头承不承认,救市是一定的,一行两会上周的新闻发布会的主旨就是吹风与背书。
打开监管层的救市工具箱
上周一行两会的新闻发布会,除了一堆心灵鸡汤之外,全场发布会唯一的干货是:部分保险公司可以突破股市投资比重的30%上限。
这可以看作是面对全球疫情风险入侵,救市的“第一枪”!
简单测算一下,当前险资顶格增仓股市的资金空间约3.66万亿,加上突破投资比重的部分,增量资金至少5万亿+。
当然,理论值并不表示实际进场数,险资目前的仓位不高,既是潜力也是态度。
这个救市手段太模糊,指令也并不清晰,只能算是“信号枪”。
中国央行降息已经在路上?
美联储则在在3月3日以及3月16日两次降息,降息后基准利率为零。
本次美联储降息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打开空间——降息后,外部压力不会太大,汇率也不会有太大的贬值压力。在疫情影响之下,降息成为拉动需求、应对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近期美元在流动性危机下走强,带动人民币走弱,央行需要维护汇率稳定,不愿降低利率。同时,这也是留有“后手”的政策思路,留待最危急的时候,央行会毫不犹豫的出手降息。
也会进一步做正面舆论导向,传递关于疫情、经济的正能量,帮助市场建立信心;
继续实施禁空令:限制融券业务卖空业务的规模;
提高社保、保险资金的入市比例;
扩大对股票押压业务的资金救助,并且要求券商提升对强行平仓的容忍度;
组建“国家二队”,有选择性的找准时机建仓扫货;
央行向证金公司提供无限流动性支持……
短中期救市有效,长期要看疫情发展
在我看来,短期内监管层的救市一定是有效果的,就像2015看的连环股灾,只要解决了“流动性”的问题,基本面并不差的A股,在扶一把(救市)之后,就能自己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
但当前决定行情长期走势的主要矛盾转移到海外疫情能否有效控制住,而不是转变成了世界经济危机!
目前面对西方社会不确定的抗疫处理措施,不确定的新增感染者,不确定的经济影响。在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下,老特领导下的美国政府还没有采取高效的措施,厘清这些不确定。
美国、欧洲的经济增长已经跌入了未知区域,很多金融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在后面一段时间会遭遇各种巨大的挑战,失业会是一个大问题,社会的稳定也会是个大问题。
环球外部经济增长的风险,对于改革开放逾40年的中国来说才是大的挑战,也是A股市场不容忽视的长期风险爆发点。
因此,中国股市短中期的行情,在救市政策储备充足的条件下,有一定的拓展反弹空间,但长期行情,却取决于海外疫情的增长拐点什么时候出现,以及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发进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1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