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不多试试,怎么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呢?

不多试试,怎么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呢?


身边有很多朋友觉得生活无聊,每天都很颓废,从手机屏幕里回过神来,才意识到又过去了一天。


我问他们有什么喜欢做的事,他们回答没有。我不死心,多问一句:什么都没有吗?画画、看书、电影、音乐或者其它你想做的事都可以阿。他再摇摇头说,没有,什么都没有......


通常这样的对话到最后都回变得兴味索然,两个人忧伤的沉默一阵,然后对方会开始说:“你真的很聪明,一直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而我什么都不知道,也不会做。“


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奉承,当今的社交礼仪就是扭曲的叫人费解,夸别人“有天赋”要比夸别人“很勤奋”要让对方受用的多。尽管如此,我仍然十分讨厌这类说辞。好像一句我“聪明”,而他“不聪明“,就能将他的游手好闲合理化。更糟糕的是这否定了我为想做的事而付出的所有努力。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还有一些人偶尔会问我,怎么考证,做这些事情有什么秘籍。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我不会教别人,也没有秘籍,该背的就要背,该花的时间就的花。听我说完,他们往往会失去兴致,好像我故意藏着掖着一些“好料”,怕被他们挖了去。他们总是认为,我的所有“喜欢做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都是在某天突然降临在我的头上的,根本不需要花费任何力气。突然我就有了各种爱好,突然我就有了把爱好变成金钱的能力。


这两种人看似天差地别,后者似乎比前者更上进一些,但是内里上却是相同的——都想不劳而获,先入为主的以为“喜欢的事情”应当是轻松的,毫不费力的,像是看一场电影或者做一次按摩那样简单。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尽管是自己喜欢的事,但想要掌握一样技能,过程也并不总是快乐的,这通常意味着无数次的试错和漫长的学习曲线。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带你走的更长远,但这并不意味着追逐兴趣就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与此相悖的一点是,千禧一代做事总是具有很强的短期目的性:这件事情能不能快递给我带来收益?如果不能,我就不能。


我经常问以前的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这门课?为什么想要考下这个证?很多人的回答大同小异,这是我爸妈让我选的,他们觉得这个专业比较有前途,能赚钱,很有用,对以后有利。


这种学生最难搞。没有主见,常常也没有责任感。跟我对话的仿佛不是他们本人,而是他们的父母——东西是父母有要学的,而孩子成了父母学这个东西的工具。因此,他们更容易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遇到困难也更容易退缩,三不五时撂下担子,动不动就给我发消息:“我学不下去了。”


我相信他们其实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毫无主见,缺乏勇气以及懒惰让他们总是呆在一个并不舒适的“舒适圈”里,像是陷入沼泽一样缓缓下沉。这种现象很普遍,当然不能只怪学生,也要给好事的家长记上一笔。


而少部分学生的回答则是,因为我喜欢这门学科,因为我想学,因为我好奇。


这些自己选择人生路径的人,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便显得百毒不侵。他们在为自己负责,而不是在为出钱的爸妈负责。当一个人要开始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及人生的选择负责时,就会加倍的认真和踏实。


事实上,喜欢的事情是有保质期的。本来你想要的东西再离你一米远的地方,你伸手就能拿到,你稍微用力就能够得着,而当时你没有伸手;过了两年,它看起来离你一百米远了,你也没有行动;五年过去,它就变成了远处一个若隐若现的黑点,你知道你想要它,但已经丧失大部分勇气,觉得保持现在这个状态也未尝不可;接着你结婚生子了,一切责任让你畏首畏尾,当初的自己便只剩下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念想,直到完全消失。而更糟糕的可能性是,你会将自己未竟的念想强加给孩子,对下一代进行责任绑架。


归结到一点,为什么很多人都没有喜欢做的事?其实不是没有,而是不愿意。不愿意寻找,不愿意走出舒适区,不愿意付出,不愿意尝试,不敢承担犯错的后果以及接受暂时没有实质受益的事实。或者给自己找借口,没有天赋,没有机会没有能力,这个社会太现实。等最后一切给时间消磨殆尽,回头就倔强的否认:没有阿,我没有喜欢做的事。


说了这么多,如果还有人坚持说自己就是没有喜欢做的事,或者要问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我的答案是,那就多试试呗。


试试没什么不好,做一些看起来没意义的事情没什么不好,失败了也没什么不好。至少证明了你不适合或不喜欢这件事,这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成为想成为的人的一部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101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