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6个月自主研发两枚类脑芯片,清华大学AI科学家豪华阵容曝光

6个月自主研发两枚类脑芯片,清华大学AI科学家豪华阵容曝光

科技先生频道 |公众号:zgkejisir


中国科学家又一次抢占了世界人工智能研究制高点!

2020年,AI技术将会有哪些改变?近日,科技日报的一篇权威报道给出了答案: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路径将会是类脑计算。

类脑计算又被称为神经形态计算,与传统深度学习相比,类脑计算优势明显。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也是目前主流的人工智能算法。

在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每一项场景落地应用,都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撑。以百度自动驾驶技术为例,从前期的试验到最终场景落地,整个过程中需要进行上千亿次的数据喂养,时间耗费预计长达十年。

另外,人工智能算法训练中心在执行任务时,动辄消耗电量几万瓦甚至几十万瓦,而人的大脑耗能却仅相当于20瓦左右。基于此,专家们一致认为:眼下正遍地开花的深度学习可能并非人工智能的终极方案。

在产业界,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最早嗅到类脑计算的商机。2019年7月,英特尔发布消息称,其神经形态研究芯片Loihi执行专用任务的速度可比普通CPU快1000倍,效率高10000倍。11月中旬,英特尔宣布:埃森哲、空中客车、通用电气和日立公司加入英特尔神经形态研究共同体(INRC),该共同体目前已拥有超过75个成员机构。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类脑计算领域已领先一步。最早一批看到类脑计算未来的中国科学家,已成功研发了全球第一款类脑芯片

去年8月,英国《自然》杂志首次刊登中国自主研发的天机芯片,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施路平教授团队研发的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首次公开亮相

天机芯片可以同时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类脑电路,它由156个FCores组成,包含约40000个神经元和1000万个突触,采用28纳米工艺制程,面积为3.8×3.8平方毫米。

这款芯片未来可应用到自动驾驶和智能机器人等场景,在试验阶段,施路平教授的研究团队用一辆无人自行车验证了“天机芯”的处理能力。

从视频来看,载入天机芯的无人自行车不仅可以识别语音指令、实现自平衡控制,还能对前方目标人员进行探测和跟踪,并自动过障、避障 ,还展现了自适应姿态控制、语音理解控制、自主决策等功能,看上去就像是机械有了颗大脑一般。

天机芯片如其名——天机不可泄露。它的诞生并不容易,在天机芯的研究初步阶段,没有任何资料文献可供施路平教授团队参考。一个细节是,有一次为了寻找灵感与突破口,他独自登山时故意让自己走丢,从而思考怎么在困境之中找到出路。

在施路平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奋斗了整整七年光阴。在《自然》杂志公开选用论文之前,团队几乎没有发表过任何研究成果。也恰恰是因为没有“论文绩效”的压力,他们才得以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


长江后浪推前浪。凭借自主研发对的天机芯,中国青年科学家在世界舞台已崭露头角。4个月前,施路平教授的博士生邓磊被选为201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得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第二枚类脑芯片近日又登上《自然》杂志。2 月 27 日,清华大学钱鹤、吴华强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基于多阵列忆阻器存算一体系统,在处理卷积神经网络(CNN)时能效比前沿的图形处理器芯片(GPU)高两个数量级。

毫无疑问,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已悄然成为领导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9767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