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做家长的常常会经历这样的哄孩子难的处境:
当家长催促孩子"快点吃完去上学""快点写作业""不要磨磨蹭蹭"的时候,孩子非但不听,动作反而越加迟缓,故意拖拖拉拉。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想要批评孩子,但是孩子却一句话都听不进去,甚至还会跟家长顶嘴。
当与孩子闹矛盾的时候,家长费尽口舌安慰孩子,孩子不但不吃这一套,反而表现出不想理家长的态度。
前几天,我闺蜜给我发消息说,她和她的孩子闹变扭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我闺蜜因为孩子考试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所以奖励孩子周末带他去游乐园玩。孩子很高兴,一直期待周末的到来。但是,不巧的是,那一天我闺蜜突然接到领导的安排要求周末去见一个客户,这也就意味着,她和孩子的约定不能实现了。当她和孩子说明原因并且道歉之后,孩子竟然哭了,并说:"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我再也不要理你了。"无论我闺蜜如何劝孩子、向孩子道歉,孩子还是什么都不听,什么都不想和她说。这让我闺蜜非常头疼。
这种场景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看得最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因为不能履行对孩子的承诺而与孩子闹变扭的事情却是数不胜数的。
那么,对于屡教不听的孩子,家长究竟该怎么办呢?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第三者效应"
为什么费劲口舌孩子就是不听?
在介绍"第三者效应"之前,作为家长,应该先了解一下孩子屡教不听、屡教不改的原因。
- 家长放不下家长权威的架子
我们经常会见到,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常常都是两手叉腰,放大声音,告诉孩子这件事情要怎么做。这就是中国式家长常常有的一个特点——摆架子。家长认为,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就应该有威信,不然孩子很难听从。甚至有些家长会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但是,对于这样的沟通角度,反而让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听家长的话。这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高高在上,无法与孩子平等交流,孩子感受不到来自家人的尊重和温暖,感觉自己被家长控制,自然也就不会想听家长的话了。
- 孩子的逆反心理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叛逆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表现得越加明显。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当家长反复强调一件事情时,孩子都不会听进去,基本上是左耳进右耳出。这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孩子更想遵循自己的想法和原则。当孩子的想法与家长出现分歧的时候,孩子就会做出反抗的举动。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听从家长的要求。
其实有些话,家长不必亲自和孩子说,一方面,家长觉得这些话很难为情,另一方面,孩子会觉得家长的话有点假。但是,如果家长真的想对孩子说这些话,家长可以尝试通过"第三者"传达的方式,即所谓的"第三方效应"。
用"第三者效应"让孩子乖乖听话
- 什么是"第三者效应"?
"第三者效应"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当时,为了验证这一效应的效果,有两位心理学家专门做了一个"戒烟实验"——他们将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让肺癌患者通过亲身痛苦经历劝诫他们戒烟,另外一组则由一名医生根据他的临床经验劝诫他们戒烟。结果证显示,那个由医生劝诫的小组戒烟的人数多于另外一组。这说明了,当想要劝说某人的时候,借助第三者的话语比直接劝说要更有效果。
- 使用"第三者效应"有什么效果?
(1) 化解矛盾,缓解紧张气氛。
家长和孩子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如果家长与孩子闹矛盾、起冲突,那么就会导致整个家庭气氛紧张尴尬。这个时候,如果有第三者出面进行调节,给矛盾双方各自一个台阶下,就会打破这种尴尬僵硬的局面。
(2) 调解人际关系,增进亲子关系。
我们经常说"床头吵架床尾和",的确,不仅夫妻之间是如此的,家长与孩子之间更是如此。家长与孩子之间是没有隔夜仇的。当孩子与家长闹矛盾的时候,如果有第三者对双方进行调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体谅家长,家长也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消除了矛盾,而且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前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因此,第三者的出现可以说是矛盾双方出现矛盾时的一个缓冲剂和润滑剂。当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死循环的时候,第三者的出现就可以打破这种循环,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
父母该如何用好"第三者效应"
有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一位"第三者"。因为,在孩子面前,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父母亲自操办,也不是是所有的话都需要父母亲自开口。
那么,什么时候,家长才需要利用"第三者效应",让孩子更愿意"听"呢?
- 当家长想要夸奖孩子的时候
家长们可能会发现,当自己表扬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反应过于平淡,而当别人夸赞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异常开心。这是因为,孩子长期听到你来自父母的夸奖和表扬,心里产生了厌烦情绪。所以,即使家长换不同的角度夸赞孩子,孩子都不会为此表现出极大的开心或骄傲,甚至会觉得家长的称赞是假的。反之,如果孩子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夸奖自己,孩子就会就接受赞美。因此,当家长想要夸赞孩子的时候,不妨借助第三个人的口,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 当家长想要说服孩子的时候
很多时候,当家长想要说服孩子做一件事情,比如让孩子积极锻炼、积极做家务、多阅读课外书等等,孩子总是很敷衍地回应一句:"好了好了,我知道了。"或者是很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了,就你最啰嗦。"但事实是,孩子在表现出自己的不在意甚至厌烦之后,并没有认真听取父母的建议,付出行动。但相反地,如果让第三者引导孩子去做这件事情,孩子不但会欣然接受,而且会做的很积极,很主动。例如,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可以和老师或者身边的朋友帮忙引导,让孩子知道阅读的好处和乐趣,从而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比家长在一旁不停地劝说孩子效果更好。
- 当家长想要劝解孩子的时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难免会和孩子发生冲突。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往往是最容易消气的那一方,而孩子因为年龄尚小,不懂得事理,也不懂得体谅,因此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是对的。所以,当父母反过来劝解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但不听,还会给父母脸色看。这时候,就需要第三方的出现来帮助父母劝解孩子,因为在孩子心里,第三方永远是中立的一方,他们的话更有可信度。
如何劝孩子听话,是很多家长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巧用"第三者效应",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交流的合理的方法。
我是奶嘴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7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