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看完“汉语言文学”500多毕业生对自己专业的评价,有点意外

看完“汉语言文学”500多毕业生对自己专业的评价,有点意外

该篇文章约8000字,完整阅读需耗时约15分钟



高考宝随机抽取500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自己专业的评价,没想到87%的同学都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不后悔攻读“汉语言文学”。这个比例大大高于一些传统热门专业,如: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医学等,令人惊讶。

来看看这些过来人是怎么平价自己专业的:



“ 工作:今年大四应届,坐标上海,从事文案策划,正式上班5个多月了,工资卡里存款有1w2,个人稿酬部分和工作室账目相关,没法算就不算了。在上海活得还可以,勉勉强强吧,和知乎平均就不比了。毕竟我的大学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破二本,和知乎随便的都是985以上的各国高端名校比起来就太囧了o(╯□╰)o在上海找工作的时候也完全够不上加分项目,不拖后腿就不错了。这个工作按我安身立命的目标,应该完全没问题。工作内容主要负责内刊文稿撰写,采访报道,审稿,日常公司活动的文稿,有时候写个剧本拍宣传片,没事干的话给专业的同事打打下手做点ps,pr,摄像等工作,学习他们的专业技能。整个部门没什么活干的季度,就是集体吃吃喝喝聊天的状态。爱干嘛干嘛,干点私活啥的。以上是工作方面的情况。

在说建议之前,我想说说我对汉语言文学系的理解。我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的,重来一百次我还是会选这个专业。我从小就希望上一个这样的专业,现在毕业了我依然热爱着它。也从未后悔过选择中文系。中二病一点的说法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让我看见了一个更好,更值得我爱的世界。现实一点的说法就是,它让我学会了更精准的表达,以及理解别人表达内容的能力。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有什么卵用?说功利一点呢。如果你能迅速get老板或客户的半天讲不清的他要的效果,然后火速“翻译"出来,你说有用没用?你能够通过自学和请教技高嘴笨的人,然后迅速掌握技能或是在他们的指点下轻松完善自己的作品,你的学习能力快,工作效果比别人好你说有没有用?

说精神一点呢。

你独到的文学领悟力,能够通过书籍获得很多你人生无法获得情感体验,很多文学作品小细节,动人之处是需要读者本身有很高的阅读素养的。也能够通过高效的阅读,更快让自己思维更加敏捷,学识更加渊博,不再很容易就被事物表象迷惑。你变得从容豁达,对人生非常坦然,这样的自己是变得让自己更喜欢,也让别人更舒服。

转自知乎作者余痕




“本人从小厌恶语文,高考首项志愿并不是汉语言文学,大学录取时我因为成绩渣被挤退到了并不怎么被看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内容运营相关工作,薪资同等水平不算很棒,但相较同级毕业生而言,算好!

我为什么从讨厌语文开始走进汉语言文学领域,再后来专门从事内容生产工作,而且打算一直走下去…

1. 我在上大学前和上大学后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

上大学前,毫无疑问,我是一名中二学渣。渣到唯有考试成绩能让我在高中不被老师一起之外,其他表现老师们经常对我咬牙切齿。

我不喜欢读书,所以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怎么可能学好语文。对于那时候没见过啥世面的小屁孩来说,我就以为只有语文学的好的人,才会想要报汉语言文学这种“烂”专业,而且我也意外汉语言文学者们专业就是所谓的“中文”。事实是也不是。

还有一项事实是,我不喜欢读书,但我语文成绩不差,我在文科尖子班,语文成绩保守说也时常在全班前十。2009年高考,全国统考二卷,语文118分,不算很好,也不差。

上大学后,四年没挂科,但依旧是个学渣。大一的状态就是打酱油,那时候有一种自我暗示,就是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专业,也觉得自己不适合或者根本不爱这个专业。后来,当我开始接触文学史,从古代文学到近代文学再到外国文学,从中国古代哲学到美国哲学,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慢慢被一些微妙的东西吸引住。

我发现老师们各个饱读诗书,讲故事信手拈来,对话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我开始耐下性子看一些生僻僵硬的外国文学;开始看节奏又慢又死板的黑白电影;开始对古希腊神话十分向往;开始尝试去读圣经,去听伊斯兰教史,尝试感受佛家的四大皆空。。。。

(我开始庆幸自己入了这样的专业。。。)

我也选修过不少经济学、广告学、心理学、医学相关的课程,上课不是在睡梦中,就是听那些教授老师自嗨成潮,说他们都认识哪些经济学家;说他们受邀哪些大企业去做战略规划;他们也会告诉我们从现在开始要怎样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怎样赚到第一桶金,怎样开始计划前三年的职场生活等等。。。这样特别好,真的!我学到了很多,也领悟了很多,满腹鸡汤。然而毕业后,我依旧不知道该怎样规划前三年的伟大愿景,也不知道什么养的企业真的适合我,也没有真的赚到第一桶金。

后来你会发现,你厉害不是因为学了什么专业,而是你认识到自己要走怎样的路,你会愿意在这条路上生根发芽,你变得特别平静,你会开始特别庆幸自己当初学了这样的专业。

2. 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对自己的影响

首先,如果你是个世界观狭隘的人,你就不会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傻逼之人,也不会发现世界有那么多牛逼之事。我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我看了不少书不少电影后,加之大学也去过不多不少的地方,这些综合经验开阔了我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建立了我在社交领域的谈资。

一个爱看书的人,绝对是一个好沟通的人;而一个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里学习过的人,一定会懂怎样去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怎样系统化地去读书。

当然,不是所有读汉语言文学的人都有趣或者都健谈又或者有多元的价值观。毕竟一个人的气场和修养不单单是从读了多少文学书籍,看了多少历史文献来的,还有生活的历练和对外界的广泛接触。但是,不读书不了解历史就一定不睡让你看起来是一个有知识的人,那些在其他专业的学生又恰好不爱读书的,那会更惨,你可以想象等他步入社会后,他的世界观和一个看过很多书和电影的人有多大区别。

我在大学修电影史,开始知道黑泽明,开始知道中国电影在怎样的背景下生存起来,开始能欣赏法国无声电影里的情节美。等我真正踏入职场后,业余可以去看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而不仅仅只限于每天被各大视频的头条、段子、脱口秀、韩国爱情泡沫剧以及各种快消综艺节目占据大部分时间。我对剧开始挑剔,不再盲目贡献自己的票子去刷票房。

单从我个人而言,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汉语言文学,让我的心灵插上翅膀;我懂得从浮躁的生活里寻觅一方净土,我懂得在苦难的人生里不仅仅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故事。你会发现,你唾弃苟且并不能让你就不苟且,但是,你一定会在平凡的世界里,和大多数苟且的人不一样,在你碌碌无为的生活里,你会懂得怎样去尊重敬仰自己的英雄梦想。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普遍就业状况

小学初中的语文老师,教育培训机构老师,对外汉语老师,记者,编辑,文案,文案,行政,人力资源等等

一线城市薪资状况,应届生普遍4K左右;1-3年,浮动1k-10k,看个人能力及给予。毕业三年左右,大部分当老师的人月薪15k-20k,行政5.5k-7.5k,文案策划5.5-12k

4. 该不该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

因人而异,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无论你选择什么养的专业,先问清楚自己第一件事: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喜欢听什么类的课程。大学时,不要因为修学分去修那些浪费时间的课程,不要因为某个老师的课不点名好拿成绩而占用你一学期的宝贵时间,除非你有本事不上课还能拿到学分。”

转自知乎作者不二


叫“燕子”的网友这样分享:

“作为一个前几天刚刚领了毕业证书的汉语言文学学子,以及一个还在公司试用期的文案策划,想来说说这个问题。

关于就业。

这个时代已经深度的商业化,想汉语言文学这种专业,仍然在书海里探寻着旧时文人思想,以及各类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艺术的感性问题,显然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总无法马上就显示出实用性和技术性,因此,其地位就尴尬地显得用处不大。

在这个商业社会求生存的众多公司,他们都很着急,有很多很多工作,都等不及听你阐述思想,想法,情怀,决心。他们问结果、要技术,他们恨不得你只是来面试就已经透彻了解了他们的公司,给他们甩过去好多漂亮的,看起来马上就有效果的营销方案,恨不得你是十面手,有各种大咖技能,一篇软文轻松吸粉十万,一套方案啪一下出来,产品就成爆款……你想聊聊文学?历史?对不起,没空没空……

最后我选了在一家文化公司做文案策划。面试时,还没等我怎么聊聊这个专业,似乎他们因为我说漏了嘴自己是处女座就录用了我。然后,现在天天歇一歇微信推文,营销软文,新闻稿,策划点小项目。一开始,老大给你的稿子挑毛病时只会说:“要营销啊,要营销!打广告啊打广告!”到后来,你渐渐摸索出这套风格,一写完就能审核通过,偶尔写篇灵感之作,老大还说看不懂用不上。就这样,也许很多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你也将渐渐在这样的岗位体悟明白人家只需要你帮人家赚钱,你的思想再高深再深刻都没用,他们只要你赚钱,钱是最实在的。

那这么说,是不是说这个专业不值得报呢?我不知道别人,首先,对我来说,如果再回到四年前我填志愿的时候,我还是会再一次把所有的志愿校下面报的专业全部写成文学。无怨无悔,并将一直坚持。

我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喜欢文学,喜欢历史,喜欢去揣摩那些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的旧时文人在想什么,像小时候做阅读题一样去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份喜欢,甚至可以恬不知耻地说是热爱。

文字陪伴过我各种时光,它化作另外一个我跟我对话,在我颓废时骂我,难过时安慰我,孤独时陪伴我.....那些捧着书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日子,那些背着一书包的草稿子在角落里胡乱写东西的日子,是我活到现在二十多岁,感觉最有质感的生活方式。那些死了的没死的人,通过那些文字给了我无数的指引,启发我无数次地顿悟 ..... 这就是我的热爱,微不足道到不敢奢求文字能给我更多。不敢说仗笔天涯,不敢说靠一支笔写出多牛的作品去换取这世界的声名与财富。文字能给我一点点的陪伴和指引,就已经足够了。

那么你也许说,我没那么喜欢什么文字文学,我就想找工作生活。那我也跟你说说这个专业。

这个专业毋庸置疑日渐式微。听说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类文学哲学类的专业是很受欢迎的,而现在很多院校里,他已经成了那种没人愿意报考,作为那些其他专业没报上的调剂专业。我的班里七十多人,起码百分之八十都不是报这个汉语言文学的,他们都是其他专业分数不够被调剂过来的。所以听说我是所有志愿都报了文学的时候,其他人觉得我是奇葩。因为许多人都是被调剂过来这个专业的,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这个专业,并且自怨自艾地混了四年,四年后找工作时碰壁再骂一遍这个专业,然后想着没办法就去当老师去考研。当然也许有很多本来就想当老师和考研的人。所以这个专业在找工作上,除非是当语文老师,要是去公司企业找工作,处境都是稍尴尬的,它也被誉为“万金油”型专业,就是什么都能扯上一点,什么都不精通。这就是现实。但是,看你想做什么工作,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本就想当语文老师,这个专业是极合适的,如果你想去公司,就需要加上商业思维,学着跟商业社会接轨,不然学得再好,满口之乎者也,HR也得跟你说再见。

然而,在对于一生来说,学这个专业,那些书中的旧时智者,那些大学老师给你的指引和启发是有助于你的思想独立,有助你一生的。所以我从来都不曾后悔选择文学。

一年之后,时至暑假,这篇回答又被翻起。忙中偷闲上了一下知乎,许多小朋友在看了这篇回答后问我许多关于文学,关于专业选择的问题。我觉得该冒泡了。

一年多之后的我,依然是文案策划。跳进了广告圈,艰难熬过个阶段的成长期后,现在带着三四个文案新人跟甲方斗智斗勇,已经统筹负责部门文案团队的小芝麻了。

所以我想对于文科专业而言,尤其是对文史哲之类的专业而言,除开正对口的公务员和教师,在企业里拼闯还是看你的能力和功底。你热爱了多久,积累多深,这才是会在学以致用的时候慢慢浮现出来。

如今的我,越来越感恩文字带给我的力量。如果不是从小热爱写作,抱着本子稿纸在角落里胡写乱涂的那一段日子,不会有现在依然对文字感觉这么敏感的我;如果不是从小看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杂事,不会有在绞尽脑汁的时候,冒出来的灵感……这些积累给我工作上太大的帮助。

但更重要的依然是文字带给我的慰藉。深夜加班回家,旅行途中,闲时回忆,看一部好电影,读一本好书……心底偶然冒出来一些凌乱的句子,组成半熟不知所言的诗。这些时刻比任何工作上写出的东西都珍贵。”

还有网友“侯水然”说:

“毕业4年,现在在四大证券报之一做金融机构记者。说实话,我觉得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可以给予你的东西,很微妙

这个专业给你理想给你哲思但没有给你傍身之计,给你展示了所有美好的东西,但是没有告诉你怎么去达到。记得大学时候,一个教授给我们讲过一个理论是“君子不器”,意思是,你是君子,你不是工具。你不能削凿扭曲自己,被迫成为这巨大社会机器的一部分。什么时候,你成为了器,成为了工具,你就如混沌被开了七窍,不可逆地成为了这世界最渺小可悲的一部分。这个专业给你最棒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西哲到儒学,然而并没有给你其他东西。但是在这社会上,在大学接受这些东西,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其实足够了。

对于一个小二本来说,学汉语言文学的人,毕业后就业的分化情况非常严重。考研的有考上清华北大的,考了两年,我很羡慕她。还有考上各种其他大学研究生的,但是貌似对就业没啥太大帮助,我实在不太熟了。没考研的,毕业后有宾馆叠床单去的,现在在苏宁卖货。有毕业去小公司当文员的,现在还在小公司当文员。有进猎头公司的还在那个公司。有一步一步从不太知名的外企跳进IBM的,现在做了小leader。更多的,所有人都觉得混得好的,是回家做公务员,县里啊市里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似乎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战场。

然后说说自己吧。当时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原因非常简单——不会挂科。可以腆着脸说,自己有一点语言上的天赋,尤其古汉语。学校就是一破二本,但是在一点五线城市,所以玩得很开心,玩COSPLAY,进乐队,在主弦吉他能力有限的时候用小提琴和乐队一起表演了the dwan。因为学了中文,而且恰巧有点天赋,所以根本不担心挂科。但是到了大二,总觉得缺点什么,于是去隔壁的985学了个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学四年,有三年周末五点半起床,穿越一个一线城市去上课,现在想想也很有意思。毕业后,一直想挑战一下,考了两年金融学研究生,没考上。但对金融的兴趣和学到的知识一直在,于是做了财经记者,现在这个阶段在做证券记者,也做过特稿。

其实,学汉语言专业尤其是这样,你就是你,能力就是能力,努力就是努力。你出来了之后没法去写程序也不能设计建筑,没法算明白借和贷也搞不明白微积分,但你就是有点啥地方不一样了。你带着这个有点不一样的自己,可以退守安逸,可以披荆斩棘。”


“微妙”是很多“汉语言文学”毕业生评价自己专业会用到的词汇。到底什么“微妙”?为什么一个偏冷门和收入不高的专业会有那么多毕业生为之打call。我们做了一些小小的推理。

1.“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同学在大学四年做大量文史哲类阅读。这些丰富的文化滋养是健全人格的必备要素。而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能够令同学人格饱满成熟,当走入社会后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会的挑战。也许工作、生活总有不尽人意,但只要有一片小小的心灵港湾。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就不怕人生的各种不顺。这是文科专业特别的好处,也是理工科类专业特别缺乏的部分。

精神和心灵的力量是难以用尺度衡量的,不能考证,也没法量化,甚至难以言传展示。但受益人会实实在在感受到它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微妙”。

从实际状况看:

2. “汉语言文学”就业面比较广,特别以教师、公务员、行政人员居多,社会地位比较高,工作比较稳定,这也是这类人群幸福感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纵然“汉语言文学”的就业岗位收入不高,但是只要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心灵的宁静,不攀比不焦虑,那幸福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69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