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挫折教育:是修行亦是修心

挫折教育:是修行亦是修心

上次小知和大家分享了微博热搜#杨烁的教育方式#,和大家探讨了我们常见的“伪挫折教育”。小知收到不少反馈说,自己也有过被“伪挫折教育”支配的恐惧。还有一些妈妈们强烈点头说,“看完文章现在对小孩是不敢打也不敢骂。”

嘻嘻,那么今天小知根据反馈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和大家分享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1、什么是挫折教育


从大禹治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到现代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挫折教育”的影子。

系统的挫折教育,出现在上世纪70-80年代,它的流行,起因于近代社会中,出现有学生会因为一些小的挫折,从而选择走向一条极端的路,令人痛惜不已。

社会上开始对现有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哲学百科全书》就已经出现了挫折教育的解释。1984年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也对此做出了心理学的解释。


今天,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甚至在市场上不少机构专门对孩子们进行“挫折教育”。法国人类学家路易·迪蒙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挫折教育给出明确解释: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的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乐观、淡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从而为愿望和目标大侠坚定的基础。而如何让个体在面对挫折情境时保持健康和消除负面效应,是挫折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这句话中提到了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的影响。


在综艺的视角下,挫折教育长这样:首先,导演兼编剧(教育者)设计好剧本,给这一期主题邀请的嘉宾(受教育者)好好的上一课,这期节目的主题是“荒野求生”,让嘉宾在掌控范围内,空无一物的在野外生存三天。在嘉宾快要放弃或者遇到无法解决的危险时候,派上导师,精心指导。录制结束以后,嘉宾黑一圈壮一圈,学到了许多求生技能(教育影响),然后哭着发表感慨:“感谢节目组邀请我参加这次节目,呜呜呜,以后我再次“荒野求生”的时候我会表现得更好,呜呜呜......”

挫折教育就是一次心理的“荒野求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孩子面对挫折事件,家长、老师根据孩子的特异性引导他们逐渐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


2、挫折教育的好处


挫折教育就像是一针疫苗,在受教育者面对对于这一阶段无法承受的挫折前,先打入一些类似的挫折,从而提高对这些挫折的耐受力。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一些不可战胜的挫折,最常见的是失败,从孩童时和小伙伴玩游戏失败,到中小学时期考试失败,成年以后又有恋爱失败、创业失败等等。只要我们对一件事情有目标,有期望,那么这件事情就会有失败的风险。没有人能够成功一辈子。

这些失败,像大海中的暴风雨,不断地在我们人生的航道上出现,每一次都会比上一次更汹涌、更危险,总有一次你会被打翻。

挫折教育不仅仅面向青少年,也面向成年人。我们想要做到抗住这不断加强的暴风雨,真正的挫折教育能带给我们:客观的认知、正确的归因、合理的意志。

(1)客观认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来势汹涌的“敌人”,我们早已做好心理建设,对这场风雨有着准确清晰的认识,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我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对事情有自己的掌握,我知道我下次能够冲破这片乌云。

对事件清晰准确的认识能带给我们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它能够使我们快速走出挫折。

(2)正确归因

在挫折教育中,在正确的而引导下,我们对自己对事件有了良好的认识。在下一次面对挫折后,我们能够更快更准确的找出挫折的原因,使我们知道下一次面对事情我该如何去努力获得成功,合理的归因为我们跨过这片风雨指引方向。

所以说,不要再打了孩子以后,还说这是为了他好的话了,他们很有可能会理解到“为我好=打我”,这是错误的引导,导致的错误归因。

(3)合理意志

总有有一些坎我们跨不过,归因中也会有让我们迷茫的内容,甚至有时候我们会找不到失败的原因。这时候需要挫折教育教会我们顽强抵抗和学会放弃。

运气是一种概率,有时上帝会顽皮的和你开玩笑,在设多一道障碍,但是请别灰心,再坚持坚持,尽自己最大所能去努力,奇迹也许就在眼前。

但是,你已经用尽全力也无法到达彼岸,那么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朝着另一个方向重新开始才是更好的选择。

3、人生的修行和修心之旅


挫折教育是人生的一场修行,使我们能够越来越强大。


上一次的成功也许不能成为我们下一次成功的经验,但是上一次的失败会成为我们下一次成功的关键。


我们的一生除了失败以外还会遇见很多问题: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贪嗔痴欲,它们不再是一维意义上的挫折、不再有分明的界限,没有答案、没有对错。在这过程中还要去历经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挫折会来的让我们不知所起,遇上这些挫折的人又该往何处?


如正念中所说:人生处处是修行,修行处处是修心。

古往今来的人们只得一“悟”字,我们需要挫折教育,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

对于文章开头那位妈妈的疑惑,只要你对孩子是有针对的教育,在教育过程正确引导、合理归因就不是“伪挫折教育”。但是在教训孩子之前,记得先问清楚孩子对于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先理后兵”哦。

关于“打”和“骂”在教育心理学中也有科学的说法,在评论区告诉小知你的疑问,小知下次为你解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5611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