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可爱的同学们每天早起晚睡,挑灯夜读,辛辛苦苦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笔记做的也十分详尽,可是学习成绩始终无法突破,究竟是为什么?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无效率的工作,其实是陷入一种简单工作的重复运动?而这种无效率的重复性,实际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轻松的学习方式呢?有些同学该反驳了,怎么可能?我每天很努力很辛苦的学习呢,可有些知识就是背不过,有些题就是不会做啊!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这封信吧,但愿能帮助你找到想要的答案!
亲爱的同学们:
当你们开始阅读这封信的时候,也许就是开启了另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我不知道这些知识能帮到你们多少,能领会多少,或者是做到多少,但至少,学会了这些,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乃至你的整个人生,可能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
知识是枚小种子,需要用你的汗水浇灌,同时学习方法得当,就好比给这颗种子施肥,让你的知识的种子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就是一个能帮助你提高成绩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本身也是一项知识,领会它并运用它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是由你掌握的——选择早早开始践行,还是慢慢接受。无论怎样,了解了这个学习方法,也必将成为你内心的一颗小种子,总有一天你会萌发试一试的冲动吧。
好,我们直接进入正题。为了能让大家更明白,接下来,我将引用更多的实例来证明和列举具体应对方法,帮助大家从根本上理解原理,从而可以从细微处着手,一点一滴的实践正确的学习方法,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首先,先引入几个概念:“检索练习”,“间隔练习”,“穿插、多样化练习”,用顾名思义的方法我们可以在头脑中稍稍思考一下这几个概念,接下来我们再用实例来体会这几个概念。
一个发表于1939年的研究成果:艾奥瓦州3000多名六年级学生参与测验,测验内容是先研读几篇含600词的文章,然后在两个月里参加多次测验,最后进行一次大考。实验结果:第一次测验延迟的时间越长,遗忘情况就越严重。另外,学生只要参加一次测验,就几乎不再遗忘了,而且后续测验的分数几乎不会下降。
研究人员在1978年发现,考前集中训练可以取得较高的分数,但和检索式学习相比,集中学习遗忘得更快,也就是我们为何经常在考完试之后,根本不记得考过什么,甚至考前复习的知识几乎都忘干净了。考完就扔光了。而同期进行了检索练习的人,遗忘的信息量只占前次考试的13%。
之后的一项研究是这样的: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听一段故事,里面涉及60个实物的名称。一组学生在首次接触这些名称后立刻参加测验,之后便可记起53%的测验内容,一周之后,比例下降到39%。另一组学生学习同样内容,但完全不参加测验,他们一周后只能想起28%。还有一组学生,在首次学习后参与了3次测验,一周后他们能回忆起53%。
结论:多次“检索练习”的效果要好于只检索一次,尤其是有时间间隔的测验。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所谓“检索”,就是不断回忆的过程,从头脑中通过各种线索追忆最初的内容。而测验,也指的是有效测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检索参与的测验,而非个别同学毫不费力或不假思索就乱填写答案的测验。
检索的好处:通过测验这种检索方式,不仅能更准确的判断自己“已经知道什么”和“我还有哪些知识是不知道的”,还能从检索练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记忆时间更长久、更牢固。
当然,大多数同学们一定很不喜欢测验,天天考试要人命啊!哈哈!那是因为,你错误地把测验当做证明自己的工具——证明自己成功或失败、证明自己聪明或愚蠢,是考给老师和家长看的。如果你能换种角度,把测验当做检验自己的工具,仅此而已,不过多的关注成绩,仅仅是检索已知和未知,巩固已知,弥补未知。那么你一定会爱上考试的!因为它终将带领你走向成功!科学家有一项发现很重要:主动检索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也有个建议:家长和老师多夸奖孩子努力的过程,尽可能少的夸奖孩子聪明。并且不过分要求每个孩子都能完成任务——适龄的孩子做适龄的事。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我的女儿在刚学乘法表的时候,用了很长时间也背不下来,尤其是打乱顺序背诵。她自己非常沮丧,但是我告诉她,不要着急,现在没背过是因为还不到时候呢,我会帮助你一起进行不定期的检索记忆,时不时的提问,每天练几个,总有一天你会滚瓜烂熟的。她半信半疑的相信了,也不故意给自己增加负面情绪,我也不刻意要求她。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她跟我说:“妈妈!四八三十二我顺口说的,竟然是对的耶!”再之后没几天,就滚瓜烂熟了(因为不论课堂或课下训练,也都可以视为乘法口诀的检索过程)。
检索≠简单的重复。理解这点很重要,包括乘法口诀,也是在理解加法原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建立了连接,才把短期记忆练成了长期记忆,最终成为一种心智模型,巩固了基础,才能今后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快,才能将知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类似于课堂的学习场景,从课本和《环球科学》杂志中抽出5节不同的段落,让148名学生阅读。这些学生来自两所大学,一些人的阅读能力很好,一些则较差。他们让一些学生只读一遍,另一些连续读两遍。之后回答问题,看看从中学到了什么,能记住多少。结果显示,无论对于哪组学生来说,连续重复阅读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在这些测验条件下重复阅读,根本没有益处可言。
这次研究揭示了有关“间隔练习”的结论:在初次阅读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可以忽略不计。
浪费了时间,就错过了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至今还有很多同学在用各种彩色记号笔标亮、加下划线、长时间盯着笔记与课本。(这里同学们应理解并不是说这种方法完全无效,这里强调的是过分机械和单一的使用这种方法是无效的。)做了那么多笔记,你有没有问问自己,是否用每章节背后的关键概念自测过自己?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定义讲出来?有没有把要点转化成问题,并在之后的学习中尝试解答这些问题?有没有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查找课本以外的例子?如果所有的答案都是没有,那么你就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把流畅阅读文字误认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就会产生错觉。比如一个特别难懂的概念,老师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而你在看到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觉得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甚至会以为自己早已完全掌握了。
在做模拟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问题总是会说“我知道”,然后就接着往下看,而没有老老实实地花时间真正写下答案。这就造成了眼高手低,自以为已经熟知了某一个问题,但测验时仍然出问题,那么其实就是你不清楚自己其实并没掌握它。
为什么“间隔练习”更有效呢?大概是因为我们人类大脑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因为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自认为很熟练),而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或者其他巩固过程,才能把记忆痕迹加深,成为长期记忆。
那么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答案很简单: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出现一点儿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你更努力的练习就行。话说回来,你肯定不愿忘掉太多的东西,以至于检索最终变成了对资料的重新学习。(一般学科的间隔时间建议一天左右较好。给大脑增加适当的难度,而不要给自己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啊!因为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可不是一个好习惯。)
接下来这个研究,带你领会“穿插、多样化练习”的好处:
研究者们进行了这样的测验:怎样找到绘画作品的作者?两种方式:一、集中研究每位画家的作品,一次只研究一名画家,寻找每位画家作品中的共性。二、穿插练习,找多名画家与画作匹配,寻找不同作家之间的差异性。研究成果表明,穿插组的学生找的更好。人们认为,穿插练习难度太大,而且容易混淆,集中精力辨认一位作家的作品更“舒服”。要知道,穿插练习确实增加了难度,但是同时提高了对异同的辨析能力。
同理可证,我认为在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时,做题的时候不要集中在同一种类型的题目中“不可自拔”,而是穿插安排一些混合类型的题目,更有利于你比较和区分异同,更有利于归纳总结同种类型题目的解法和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想想自己在做题时,有没有出现同类题目做了很多,结果考试最后几道大题仍然失分严重?)
上面就是实现有效学习的三个途径了,同学们你学会了吗?那么同学们,现在立刻拿出纸笔,让我们赶快来实践一下吧!你学习了哪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比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情况,看看我们在哪些做法上,能切实的应用这些方法呢?可以用思维导图、图表的方式,或者任何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回忆检索,相信在有效学习、提高成绩方面,一定会给你实质性的帮助。
记住:聪不聪明不重要,“取得成功更多的是靠勇气、好奇心与坚持,而不是智商。犯错是学习中有建设性意义的一部分,它并不代表失败,而代表努力。在失败面前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这一期先到这里,如果有的同学还没有理解的更加深入,下一期我将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给你们更加详细的解释和指导,帮助大家增加自信心!只要学会了并践行,谁都可以做到!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辅助文字表达,不用于商业用途。
所有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您的尊重。
资料来源:《认知天性》——Peter C. Brown;Henry L. RoedigerⅢ;Mark A. McDanie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5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