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英国“群体免疫”、瑞典宣布放弃,欧美对待疫情怎会如此随意?

英国“群体免疫”、瑞典宣布放弃,欧美对待疫情怎会如此随意?

新冠肆虐已有两月,国内外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势。原本疫情严重的国内,感染人数稳步下降,众多省市纷纷清零,逐渐恢复正常秩序。即使最严重的武汉市,病患数量也快降到一万以下,初现胜利曙光。

反观海外地区,暴增之势不减。截止3月15日,欧洲确诊人数超四万,仅意大利就达1.7万余人,病亡率更是接近8%。相比愈发严重的局势,欧美各国对待疫情的态度却是花样百出。


瑞典宣布终止对确诊人数的统计,也不再对轻症或疑似病例进行检测,该国将把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于医护人员和已住院患者等高危人群。这意味着瑞典已在新冠病毒的摧残下,放弃了抵抗。

英国对待防疫的态度更直接,他们宣称将执行群体免疫计划,利用人体自身免疫力抗击病毒。只将抵抗力差的老人、婴儿隔离起来,等外界人群通过“自然免疫”获得抗体后,再让这部分人重归社会。


据英国首席科学顾问预测,如按此计划实施,将会有60%即四千万英国人感染新冠,就算按照1%的病亡率,也将有四十万人失去生命。

当英公众得知消息后,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有媒体指出:“这是拿民众生命做实验的豪赌”。

美国则显得很犹豫,先是把新冠一概当成感冒处理,充满着大无畏的气概,然而随着疫情恶化,说话也不那么硬气了:希望有防疫资源的东方大国伸出援手。


此言让东方大国情何以堪:当初我们有难时,你不仅没帮忙,还左一个“x国新冠”,右一个“武汉肺炎”,极尽泼脏水之能事。如今自己摊上事,倒是惦记上咱们了?

欧美各国表面上的风轻云淡,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他们对疫情的爆发已经无能为力。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如中国般以举国之力抗击新冠。几千万人的省份、上百万人的城市及至无数村镇,一声令下筑成了防御病毒的铜墙铁壁,这种高度凝聚的组织力他们做不到。无法隔断病毒的传播通道,只能是放任自流。


欧洲国家普遍地域狭小,大者如我国一省,一旦出现疫情便会迅速扩散到全国,无法做到轻疫区支援重疫区,大家伙只能各安天命自求多福,或者躲避到其他国家。也因此疫情已被控制的中国,成了他们向往的桃花源,以至近期输入型病例增加,这需要引起警惕。

欧美等国的盲目乐观,也成了酿成灾难的源头之一。比如意大利,当新冠刚出现在该国时,一位带着口罩的议员竟遭到旁人的嘲笑,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只有病人才会戴口罩。而面对记者镜头的众多民众,则纷纷表露出不怕死、无所谓的情绪,由此也错过隔断病毒的最佳时机。


大多欧美国家,对于新冠病例的诊治并非免费,如美国诊断费高达数千美元,这使广大民众不愿去医院检测病毒,即使想去也无力承担高昂费用。美国虽整体富裕,也有着众多平民阶层,超前消费的习惯,让他们不得不面对钱包空瘪的窘况。美国显然也不愿出这个钱,医疗界的主流态度是“轻症自己挺,重症再医治”。因此有证据表明,美国“流感季”数以万计的死亡中,大概率包含新冠病例。


随着病例数量剧增,欧美不在乎、随意的态度,也有了大幅转变,如不及时遏制没有特效药、难以控制的传播,极易引发社会恐慌,于是口罩摇身一变成了最紧俏物资。

非常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平素高科技护体的欧美,突然发现这种没什么科技含量、赚不到几个钱的产品,在自己国家不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紧急外购?各国都缺根本没处买,于是捐给日本的口罩被美国强行截留,本来几毛钱的口罩,硬是被炒到一百多元。书到用时方恨少,口罩也是。此次危机彰显: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于国家安全有多重要。


面对新冠病毒的威胁,各国应对方式高下立判,效果如何事实验证。唯有一点可以确定,病毒没有感情不会避嫌,随意和放任只能让事态更加严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5389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