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了解宝宝胃的6大特征,避免喂养踩雷区

了解宝宝胃的6大特征,避免喂养踩雷区

妈妈懂育儿,宝宝少生病,一起守护孩子的健康,为孩子健康保驾护航吧!

~~~荷花


妈妈在喂养过程中,会普遍面临宝宝的消化、吸收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轻则影响宝宝健康状况,重则可能影响宝宝的发育。


从出生后的吐奶、拉奶瓣、大便酸臭、干呕、胀气、便秘、拉食物原型、挑食、偏食、厌食、消瘦、不长肉、吃饭慢等等,在喂养中或多或少都被中招,也是操碎了老母亲的心。

  • 为了避免或减少消化不良的概率,首先我们得知道宝宝胃的6大特点,常说:不懂宝宝的胃,是没法谈喂养的,更别说合理了。


胃的6大特点:


1、胃呈水平状

幼儿的胃呈水平,随身体直立,行走而逐渐变垂直位。


在吃后竖抱十几分钟,不挤压腹部、不摇晃、拍背动作要轻揉,若竖起来多次拍打,则胃里的奶水易晃荡出来,加重吐奶,溢奶现象。就像一杯水满了,一动它,水就溢出来了。


2、胃容量小

刚出生的幼儿胃容量很小,如果一次给太多,超出胃容量,会引起宝宝吐奶。

在这里提醒妈妈们不要和别人家孩子胃容量做对比,因为每个孩子发育不同,人家先天基础好,胃功能达到90分,而你家胃功能可能只有60分,拿别人家孩子奶量给自己孩子喝,长时间如此会胃伤、厌食、厌奶等。


3、胃平滑肌蠕动能力不足

宝宝胃蠕动力弱,排空时间延长,吃多了就容易堆积在胃里,出现腹胀、口臭。


如果由于过度喂养等造成平滑肌受损,后面可能稍微多吃一点,或者稍微吃点不好消化的,就容易积食腹胀,没有食欲,甚至发烧腹泻。


4、宝宝贲门松,幽门紧

食管和胃的连接处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不能很好的收缩,食物容易倒流。


正常情况,食物从食管进入胃里后,贲门便收缩紧闭,食物不容易从胃里跑出去,但是宝宝的贲门较宽,就像个瓶子没有盖,晃荡几下水就跑出来了。


一次喂太多或者喂完后运动幅度大,都可能吐奶、呕吐。


大点的孩子,贲门处慢慢发育成熟,但也也不及大人,在孩子受凉、病毒感染、吃了不洁食物等,就会容易呕吐。


5、搅拌能力差

胃要负责把食物搅拌成食糜状才方便进入肠道吸收,胃是肌肉细胞组成,所以胃搅拌能力很强大


若喂养不当造成胃平滑肌损伤,搅拌能力会下降,出现吃什么拉什么的情况。


6、胃酸和各种消化酶少

食物的消化吸收少不了消化酶、胃酸的参于,宝宝消化酶少,胃酸分泌不足,也就增加了对食物消化的难度。


因此不建议过早添加辅食,增加肠胃负担,同时过早添加辅食.没有被分解的大分子食物引起免疫反应、过敏反应,导致湿疹、咳嗽、积食、腹泻等。


宝宝在3-4个月逐渐产生淀粉酶,所以对于淀粉类最好6个月在添加。


喂养过程中遵守7大原则

1、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肠胃功能发育不完善,吃太饱,易增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


2、6个月在添加辅食,杜绝高磷零食和碳酸饮料,杜绝汤泡饭(嚼不乱)。


3、不刻意增加奶粉的浓度和次数。


4、出生后尽量母乳,不能母乳添加水解奶粉。


5、合理饮食,营养均衡,制定食谱。


6、合理用药,不过渡药疗,特别是抗生素和寒凉刺激的中药,对于病毒性的感染,首选营养干预。


7、自主进食锻炼宝宝咀嚼功能


如果已经出现消化不良,从以下方面改善:

1、修复胃平滑肌:添加沙棘油、免疫蛋白和蛋白肽都有作用。


2、补充消化酶:减轻肠胃负担如蛋白酶。


3、补充酵母锌:酵母含B族帮助消化,同时促进酶类合成,间接帮助消化


4、补充益生菌:调整肠胃微生态环境。


5、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喂养量,建立正确喂养方式,可常吃小米粥。


6、促进肠胃蠕动:中脘穴贴姜片、艾灸足三里,神阙穴、捏脊、白萝卜汤。


建立正确的喂养习惯,让你育儿路上少走弯路。


我是荷花,毕业于医学专业,有6年育儿生涯,如果你也喜欢育儿,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4770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