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疫情期各地延迟开学,如何让孩子在家高效学习,这有份硬核指南

疫情期各地延迟开学,如何让孩子在家高效学习,这有份硬核指南


作者|Jenny




因为疫情的严重性,各地学校都发布了延迟开学的通知,很多家长也积极响应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在家纷纷给孩子报了各种网课学习,但不少妈妈却发现:孩子没有什么时间观念,早上起床都得叫半天,刷个牙洗个脸吃个早餐就到中午了,磨磨蹭蹭地,比上学的时候还拖拉,不知道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建立有规律的,高效的学习生活秩序?

其实,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家里,习惯了休息和放松,对时间的感知也没有像在学校那样清晰,何况有些孩子习惯被家里老人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就更加懒散了。

所以,要想让孩子在家好好学习,除了给孩子设置和平时上学一样的生活作息时间,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时间的感知能力。



1、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感知能力?


对时间的感知,其实就是时间知觉,关于时间知觉,一个更严谨一些的定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时间特性即延续性和顺序的感知。

请注意,此处时间不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清晰地被赋予了载体,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在谈论的时间其实一定是与某件事物或某个事件有关——人的大脑对这一事物事件(比如我刚刚做出的打字)的反应构成了时间感,而该反应可能借助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来做出。

所以,让孩子建立起时间知觉的第一步,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所需要花费的客观的时间长度,比如,让孩子试着去计算,自己刷牙需要多长时间?4分钟还是5分钟,吃早餐需要多长时间以及1写作业需要多久等等,这些都是让孩子建立时间知觉的最直接的方式。

就像开头提到的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其实就是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和自然的客观时间的不重合造成的,比如,早上7点半是起床的时间,但孩子还在温暖的被窝中,以为是6点多,晚上8点是写作业的时间,孩子玩的太尽兴,以为还是7点多.......

当然不止小孩,我们大人也会有这种时间的错觉,上班的时候,一天下来明明只有8个小时,却像过了一年一样漫长,可以说,时间的错觉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但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不管错觉在或不在,时间都是客观存在的。

而对于孩子来说,要消灭这种心理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差距,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把时间可视化来达到时间的管理。

例如蕃茄钟工作法,时间图示化,进行计划-执行-检验循环,这样孩子就能清晰的感知自己的时间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接下来,分别介绍这3种教孩子把时间可视化的方法;

  •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一种比较普遍时间管理方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通过这种方法来完成一个任务或者一项工作。番茄钟设一个时间段,每段25分钟,专注工作,中间不能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4个番茄钟多休息一会儿。

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我们可以帮孩子设置好番茄钟,逐渐建立他们的时间观念,比如,每天给孩子设立8个番茄钟,让孩子一个一个地去完成,孩子完成后,可以让他在完成的番茄钟上打上勾,当然,有时候孩子实际完成的番茄钟和计划的有所不同,或者没有全部完成,也没有关系,这是一个长期的习惯养成的过程,可以慢慢来。

  • 唯需生动与图示化

如下图所示,将一天的时间与计划用图表的方式打印出来,挂在墙上,然后每个时间段完成的任务都可以一目了然,清晰明了。

  • 进行计划-执行-检验的循环

有时候,孩子之所以上学磨蹭,慢吞吞,而我们总是在催促,担心会迟到,是因为孩子主观上的时间感和客观时间相差太大来,这就需要让孩子通过对真实时间的反馈来矫正自己的主观时间的认知差。

比如,学作业需要30分钟完成,但孩子实际上却花了1个小时来完成,那么30分钟和1个小时之间差了的这30分钟到底用在来哪里呢?是中途跑去吃了零食?还是去玩了一会儿游戏?通过这样的检验,孩子就能知道,这就是多出来的30分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了。


2、影响孩子对时间感知的因素有哪些?


人对时间的感知之所以出现了错觉,和我们的大脑机制中认知时间的部分对应了某种情绪的感知。

就像一个孩子在上课时,感到无聊,或者压抑,就觉得时间像蜗牛,很慢很慢,但走神时,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异常地快乐,时光也快如闪电一晃而过。

早在1989年,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理查德·伊夫里(Richard Ivry)和斯蒂文·基尔(Steven Keele)就观察到小脑在人的时间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另一个重要的感知时间区域则由巴罗神经研究所的巴德·克莱格(Bud Craig)所发现,即前岛叶皮质,这个区域被认为与人的“自我意识”产生有关,饥饿、痛苦、疼痛等感觉都来自于此,涉及到情绪的形成。

这种效应在研究中也得到一系列证实,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做的一个和社会拒绝有关的实验:

研究者营造了一个场景,让部分受试的志愿者认为自己不被其他人所欢迎(没有人愿意和他/她同组),而让另一部分认为自己很受欢迎(所有人都愿意和他/她同组),等所有人都相信了伪造的设定之后,就要开始对40秒的时间做出估算,结果发现“受欢迎组”对40秒的估计平均为42.5秒,“被拒绝组”对40秒的估计平均为63.6秒,这一差异可以解释为,被拒绝让志愿者变得更敏感,时间知觉也被拉长了。

因此,时间知觉受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影响非常之大。

那么,我们也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愉悦的家庭氛围,多用鼓励,认可的语言和行动去支持孩子,引导孩子,那么孩子也能在感知时间的过程中,更准确的将自己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融合。



3、投入和专注,才是对时间的最高效利用


有妈妈经常和我吐槽说:儿子很不专心,在学习的时候,一有点风吹草动就要停下来看看,看书的时候听到有人在讨论动画片,也要听一听,上课的时候,看到别人起身或者动一下,也要看看别人要找你......

总之,注意力很容易被琐碎的事情切割,时间也在三心二意中浪费了......

其实,孩子因为年纪小,本身就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所以专注力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

在这里推荐一种培养专注力的方法(大人小孩都合适),

如何进入心流体验?

《掌控习惯》中说道,人在做高于自己能力4%的事时,会容易进入心流体验,太简单和太难都会影响积极性。

所以可以选择适合孩子的学习任务,一步一步来。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提高能力,之所以喜欢玩,喜欢看动画片,就是因为大脑喜欢简单的事,一旦学习看书就走神,是因为这些事对孩子来说可能比较难,或者理解起来费劲,所以大脑容易罢工。

所以,我们需要注重提升孩子的能力,比如阅读识字的能力,写字理解的能力等等,这也叫做刻意练习

把难的事搞懂,然后每天坚持,用不了很久,孩子就把难的事变成了简单的事,我们常说一个孩子很聪明,其实是他的认知水平提升了,理解能力提升了。


当孩子发现做作业很容易,看一本书也不费劲时,就表示这些事情对他来说成了一件简单的事, 做了之后会获得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会带来满足感,孩子也就越来越喜欢做这件事,最终也就进入了心流体验。

而此刻,孩子才能真正地高效利用时间,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

——————————

爸妈黑板报:bamaheibanbao

一个专注于写孩子教育的黑板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4758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