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孩子"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创始人,现在孩子成才了吗?真讽刺

孩子"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创始人,现在孩子成才了吗?真讽刺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假如孩子哭了,你会怎么办?相信大部分父母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把孩子抱起来哄。但是此前却有这样一位特别的父亲,他提出了"哭声免疫法"的教育模式,提倡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去抱。

这位父亲的名字叫做约翰华生。作为自己提出的教育模式,约翰华生本人自然是会加以实践,那么他的孩子如今成才了吗?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这种由他本人大力推荐的教育方法,却在他自己的孩子身上起了负面作用。由于贯彻了这种教育模式,所以约翰华生的孩子从小哭闹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而只有当他们自己处理完情绪之后,父母才会加以过问。

这种教育模式直接导致约翰华生的几个孩子人格发展均不健全。四个孩子当中,有三个孩子具有相当严重的自杀倾向。不仅如此,这种教育模式还影响到下一代的心理成长。

可以说,约翰华生所提出的"哭声免疫法"教育模式,并没能在实践当中很好地发挥积极影响,反而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极大的限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哭声免疫法"不能见效的原因

"哭声免疫法"原本期望的教育成效,是孩子能够自行处理自身情绪,无需父母的安慰与协助。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形成骄纵跋扈的性格。

但是约翰华生的这种教育模式却惨遭滑铁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考虑到孩子本身处理情绪的能力。孩子在出生之后,很多能力都是不具备的,相较于成年人,他们处理情绪的能力近乎于零。

可以说,如果没有父母的安慰,孩子感性的一面要远远高于理性。在"哭声免疫法"的教育模式之下,父母不再帮助孩子抑制感性、增强理性,所以孩子在这种环境之中成长,人格形成势必会存在缺漏。

这种人格的缺漏主要表现在孩子容易情绪化,因此,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以及生活压力的提高,这些孩子往往看不到希望,故而容易产生自杀倾向。

虽然"哭声免疫法"存在一定的错误,但是其出发点终究是有客观意义的。如今很多父母在照顾孩子时,往往爱得过满,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飞扬跋扈,这一点无可否认。那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哪些内容呢?

教育孩子需注意的要点

·注意实事求是

有些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会在孩子犯错时,包庇孩子的过失,这种行为只会影响孩子正确认知的形成。受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孩子会觉得不论什么行为都是没错的,进而得寸进尺。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做到实事求是,让孩子能够客观理智地看待自身行为举止。

·避免过度表扬

有些父母在称赞孩子时,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往往会言过其表。这种行为会导致孩子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因此,父母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把握分寸,切莫让孩子因此产生自负心理。

·重视精神富养

要想确保孩子不会形成不良的性格,精神上的富养是相当有必要的。当孩子具备良好的品行与素质时,他们就能更加客观理智地看待自己,做到谦虚待人。


我是鲸鱼妈妈,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4475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