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岐黄”之术,这一词系后人据《黄帝内经》,即轩辕黄帝与岐伯天师之合称,讨论医学知识,谓之“岐黄”之术。《黄帝内经》重点讨论“治已知病”。而《外经》重点讨论“治未病”。什么是“未病”?未病时预防疾病的发生,做好一生不生病,或少生病的预防方法,古人名曰:“治未病”。
《外经》以“治未病”的方法以示人,即是提倡“内修”,“内修吾身”。
《外经》记载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道是什么?“道”这里是指,养生方法,修练健康长寿的技术,是人类生存的技术方法,即是道理,当你知道了这个健康长寿道理,照着去做、去练习、修身、养精蓄锐、然后获得健康、因而达到长寿之目的。返之则寿夭,如无限制的劳神、无限制的追求财富,追求外在华丽,内伤精髓,暴饮暴食,损伤中焦脾胃,以酒为浆,一日三餐多为膏梁厚味,乃至腐烂肠胃,诸病丛生。例如今天常见的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等,皆为损害健康、缩短寿数的病症。
广成子“抱神以静”即是,精神内敛、专注内敛、端正形体、不烦劳,否则烦劳则张,使精神无限制的飞跃,遇事烦恼,失去形与神,归于一体的精神内守,形神合一。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写道:“……以养其生,但竞逐工荣势……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这是张仲景告诫人们日常生活要做好养生,不要一个劲的去追逐名利,华其外在表象,而忘记了健康之本,以损伤气血、伤及五脏、内耗精神,以至失去了“抱神以静”的观点。
张仲景《伤寒论》序言里又说:“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这是张氏大声疾呼人们,别忘了健康,勿忘生存之道。
广成子至道之方法,我的理解是,每天要牺牲一定的时间,练习静坐守神,形体放松,调整呼吸,心、口、眼、耳合一,外闭视听,内无杂念,顺其自然,处于窈窈冥冥之中;达到似睡非睡,虚静默默之中,关闭听觉、视觉,保持元神的虚静,内守根本,也就是心肾之合和、气血平和,五脏、经络,循行不息,至此则阴阳平衡,处于虚无状态之中。如此静界,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功法之后获得喜悦、精神轻松、身强体健,当然此法要日日修练。这样才能解除体内的沸腾、一切的浮躁。
《内经》说:“……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人之将失耶?”
今天观之,五十岁上下,相当一部分人,在事业上有成,积累了财富,并不注重身体健康,食色多则耗损体内精微物质,气血虚衰,心力交瘁,须发斑白,年岁未老,形体已衰败,诸如糖尿病、四高、动脉硬化等等,“半百而衰也”。岐伯提倡“……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外经》·顺逆探原篇中明确说:“天师言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也”。“伯高曰:阴阳不同也。天之阴阳,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男女之阴阳,何以探之哉?”“伯高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什么是“颠倒之术”,我理解是阴中含有阳;阳中含有阴,其互相转化。从而阴阳之气,生生不息。人之所以生存,是阴阳不断的成长,又不断的破灭,这就是“阴阳”二气作用之结果。怎样才能获得“阴阳颠倒之术?”那就是静心、宁神、静坐、调息,放松形体,意守丹田,消除杂念,每天处于静的状态之中,平和、无欲无求。
以上能做到这些也是很不容易的,但,老年人衣食无忧,应该能做到。当然中青年人,除了工作之外,亦应该打打太极拳、散散步,舒缓形体,写写书法、听听轻音乐,工作中努力向上、不贪不占,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君子,从而获得健康长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0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