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一年的第三个节气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就是说这个时候震雷惊动前一个冬天藏伏地下的虫子,使它们受惊跑出来了。所以叫惊蛰。
中医学有一个重要思想是援物比类,简单说就是援引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是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是揭示人的各项机能活动会受到自然的影响。
那么在这个时候,人体及人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都应该响应这个节气的气候特点,模拟蛰虫的运动规律,这样才能得到很好的养生效果。
蛰虫这个时候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只小虫子,在地底下睡了一整个冬天,已经快要醒了,突然春天到了,春雷阵阵,地面也为之震动。它睁开眼睛,慢慢活动肢体,慢慢推开洞穴的封口,慢慢钻出地面,慢慢去享受这个万物复苏的世界
。有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节气的特点是要动,还要慢慢动。
从运动上来说,这个慢慢动就是慢慢动。(好像是一句废话哈哈)这个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也可以看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即入夜即睡,早早起床,披散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
从生理上来看,春三月对应肝脏,我们要养生,就要让肝的功能慢慢活跃起来,且不能太过,因为春风鼓荡,很容易使得出现太过的情况。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升发太过,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甚至血随气逆,而导致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肝气横逆,还可犯脾犯胃,出现一些消化系统疾病。肝还有调畅情志的功能,肝升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心情易于急躁,稍有刺激,则易于发怒。
所以,要敛肝柔肝。民间习俗,惊蛰吃梨。梨味甘,微酸,性凉,入心、肺二经,兼入肝、胃二经。味甘则补,微酸则微敛,入肺经润肺防金克木太过,入心经养心防子病及母,入肝经柔肝微敛肝,正好符合本节气养生足需求。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食用梨对肝脏有好处。冰糖白菊花茶也是一样的道理,口味好,操作起来也方便。其他的复杂的就不说了。
运动的话,前面说过了,“被发缓行”就可以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9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