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时报》消息,印度商务部正考虑对印度自中国进口的100多种商品加征关税。印度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趁中国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产能和产品竞争力下降之际,加大对本国企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尽快对中国商品实现进口替代。据印度媒体报道,本周印度政府将召开会议研究提高关税和保障关键商品供应等具体问题。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中国企业开工不足,从印度学界到政府高层都在期望能够趁机扩大出口,填补中国留下的市场份额。印度工商业联合会对印度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后认为,印度在皮革制品、农产品、纺织品等方面的500-550种商品与中国是竞争关系,印度完全可以利用疫情的机会,在这几大行业发起对中国企业的挑战,不仅可以填补中国企业留下的市场份额,还可以趁势逆转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取代中国企业的市场地位。
印度政府考虑提高100种左右的中国商品关税,就是要在这500-550种商品再做一番精选,先将中国企业逐出印度市场,扶持印度企业夺回本国市场,并对中国企业发起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想利用这场疫情做点什么,不过像印度这样已经准备动手的还不多。不过从3方面的情况分析,印度的这一行动恐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有得有失,印度真能在这场博弈中占到便宜吗?印度无缘无故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肯定会遭遇中方的对等报复。印度人也非常清楚印度在电子、医药、特种化学品等行业依赖中国生产的原材料,如果遭遇报复印度企业肯定会遭受不小的损失。印度方面希望从瑞士和意大利得到制药原材料方面的支持,但是意大利现在的疫情也很严重,未来能否保障供应也是问题。而在手机、白色家电等方面,印度根本找不到替代进口国,一旦遭遇断供或者提价,只能忍受净损失。收之桑榆,失之东隅,制造业水平不高的印度确实应该好好盘算一下自己在这场博弈中能否占到便宜。
第二,闭关自守从来都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办法。衡量一个行业竞争力的高低,关键看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中国企业遭遇疫情冲击出货量下降,正是印度企业在国际市场“大展身手”的好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企业都无法占领国际市场,还要在关税保护下,才能收复国内市场的“失地”,由此可见相关印度商品的竞争力该有多差。这样品质的商品有什么资格和自信谈取代中国商品的市场地位呢?受到关税保护的印度企业,在印度市场能够过得很好,自然也不会有多大的动力,去竞争更激烈的国际市场拼杀。印度政府通过提高关税扶持本国企业,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想用这种方法提高国际竞争力,无疑是痴心妄想。
第三,留给印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是经过十几年磨合和调整,最终形成的,要想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我国疫情已经得到根本性扭转,国内企业已经开始逐步复工复产,未来产量和供应量会迅速提升,重新填补国际市场的需要。印度企业除了利用过去两个月的空档抢夺了一些订单,真能在竞争力方面实现逆转吗?目前新冠疫情正在欧美等国家扩散,印度如果不认真防控,说不定也难逃疫情的侵袭,现在就下结论,认为自己能在这场疫情中占便宜,还为时尚早。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发展策略、发展政策等“阳谋”的竞争,总是想搞一些阴谋诡计,在背后挖挖墙角,不仅很难占到便宜,还有可能遭遇其他国家的报复,蒙受更大的损失。一向认为自己很“国际化”的印度,应该多从近300年西方大国竞争的历史中多学习一些东西。
感谢阅读,欢迎点评和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7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