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比起小孩,父母的分离焦虑更需要解决,“分离”这一课家长要学会

比起小孩,父母的分离焦虑更需要解决,“分离”这一课家长要学会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每到新生入园之际,一清早就被孩子们"杀猪般"的叫声中惊醒。

然而每次上班路过幼儿园时,除了看到涕泗横流的孩子,还看到了一群群家长们扒着幼儿园的栏杆拼命往里张望,就怕孩子平复不下来。

确实,毕竟孩子长这么大第一次脱离父母独自上学,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度过8-9个小时,想想心里就没底,就怕孩子委屈了受伤了。

这样看来,不仅娃焦虑,父母也同样焦虑!

"分离焦虑"这堂课,不仅需要孩子上,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和学习。

|父母比想象中的更依赖孩子

家长为什么会出现分离焦虑情绪?

有专家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

"不舍得"就是原因之一,看着孩子慢慢长大到该上学的年龄,每天朝夕相处的娃突然要离开自己,白天基本见不着,心理难免会空落落的,由此也会产生很多担心:

孩子能不能在学校好好吃饭?中午会不会睡觉?和同学们相处得好不好,有没有被欺负?老师教的怎么样?孩子知道怎么做吗?

……

一大堆问题一下子从脑海袭来,我们发现,有时候我们比想象中得更依赖孩子。

其次,家长对幼儿园、老师的不信任也会诱发分离焦虑情绪。

经常有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不够:老师能照顾好我家孩子吗?学校的设施真的和你说的一样吗?孩子的安全有保障吗?老师的学历、素质和耐心可以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容易让家长产生分离焦虑情绪。

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可以很容易捕捉到父母的情绪,当我们分离焦虑情绪比较明显时,会让孩子更难以适应入园生活,从这个角度看,父母解决自己的分离焦虑显得更重要。

其实,很多孩子之所以会不愿入园,入园时哭哭啼啼,肯定也有父母情绪感染的原因。

家长应该要明白,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走出家庭的舒适圈,接触社会和社交生活,融入集体,并不能长久生活在家长的庇护下,所以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

|"分离焦虑"情绪的表现,你也有吗

家长分离焦虑主要有以下四种典型表现

1.面对哭闹泪洒衣襟

晚上想到第二天要送孩子入园,烦恼得睡不着觉,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入园生活,也担忧孩子的安全问题。

在入园时看着孩子紧紧抓着自己不放,看着哭喊着被老师抱走的孩子,感到心疼而哭泣。

这是不是你送孩子入园时的写照?

孩子很容易被家长的情绪所感染,孩子对父母产生了一脸,父母同样对孩子产生依恋,随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默契,当一方暂时离开另一方时就会难过哭泣,但这也是难以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适应这样脱离的原因所在。

2.久久徘徊不愿离去

有的家长看着老师将孩子抱进去,看着孩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内,仍忍不住偷偷躲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观察孩子的状态和表现,久久不愿离开。

甚至有些老人会在幼儿园围栏外等待,期望孩子在户外时能看上一眼。

在许多新闻图里甚至能看到父母们爬到栏杆上努力伸头张望,特别夸张。

3.焦虑不安放心不下

送孩子入园后,家长回到家久久放心不下,等到孩子回家后看着孩子的表现也觉得异常,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好睡不好,在学校会不会吃亏,会不会有小伙伴欺负,大小便怎么办……一系列问号在孩子入园后挥之不去。

4.犹豫不决是否继续

在孩子上了几天幼儿园后,个别家长,特别是祖辈,面对孩子清晨上学前"撕心裂肺"的哭喊以及回家后与以往不一样的情绪状态,加上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哭求,心里会对是否坚持要送孩子继续上幼儿园感到犹豫不决。

|要想克服孩子的分离焦虑,首先父母要克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互相的,平时十分依赖自己、亲近自己的孩子离开了,父母心中难免会有些难以适应,喜忧参半。

要想处理好与孩子的分离,就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注意培养与孩子之间独立自由的边界关系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家长也是。在中国家庭里较少强调边界意识,以至于血缘关系会慢慢成为捆绑双方的枷锁。

家长应该让彼此保留各自独立的部分,如果家长将全部生活重心都围绕孩子,将双方都捆绑得透不过起来,那么就会最终失去自由呼吸的空间。

比如,孩子不想上幼儿园,跟你说想一直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这时你不要也表现出依依不舍、哭天喊地的样子,而是要坚定地告诉孩子,爸妈不可能永远陪在你身边,你要去接触新的同龄的小伙伴,也会有优秀的老师教你一些好玩的技能,爸爸妈妈以前也是这样长大的。

共情安抚孩子的情绪,同时也安抚了自己的情绪。

2,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中国式家庭里的父母总是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挂上钩,孩子好自己就好,从孩子小到长大,父母辛辛苦苦抚养长大,甚至到老还要帮忙带孙子,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

你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吗?你有多久没做过自己的事情了?

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养养花草、看看电影、喝杯茶、看本书、旅个游、学学琴棋书画……

离开了孩子,你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甚至有的时候,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有能力在离开孩子后依然过得很好,而不是双方都将对方当做生命的中心。

3,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人生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要过于干涉孩子的成长路径。

也许家长会为孩子的选择而担心,害怕孩子走弯路会遇到很多挫折,吃苦受罪,但是你要坚信孩子有跟你一样能独立承担能力的责任,要敢于让孩子自己去评估,勇敢走自己的路。

家长要做的,不是要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让孩子有独立的勇气和信心。

在孩子对学校生活不适应,哭着喊着不上学时,我们不要马上替孩子做决定,马上转学退学,而是要细心询问孩子不想入园的原因,然而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给孩子提建议,但不要干涉。

4.孩子的离开,是夫妻关系递进的机会

有时候孩子的出生会让夫妻间的沟通变少,全家人都围绕孩子转,这样很容易让夫妻关系变淡,最后走向无话可说,甚至要让孩子成为维系的纽带的地步。

没有了三角关系的扰动,你将会机会和爱人独处,直面和享受二人关系。

5.你需要与孩子保持同步的发展

没有任何一种关系是单向的。当孩子还嗷嗷待哺的时候,他需要一个随时随地都在身边照顾的妈妈,此时母婴的关系是融合在一起的,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安全的成长关系。

但是当孩子长大,需要离开父母,接触新的社会关系时,父母也需要做出改变,回归到自己的生活里,给彼此留出更多空间。

家长只有自己克服了分离焦虑,孩子自然而然也不会焦虑,这样的亲子关系的发展才是健康且舒适的。

我是小C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3311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