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选择在这样的节点,华为举办了年后第一场发布会。不过,除了硬件产品之外,华为的这项服务更是一个大招,已经做到全球前列,与苹果谷歌三足鼎立。
GMS用不了,我们还有HMS
受到疫情的影响,原本打算在MWC(世界互联网大会)亮相的新品,也被转移到了2月24日晚上的这场线上发布会。尽管不似以往现场的人潮涌动,但一点都不妨碍新品带给我们的惊艳。
比如,全新升级版折叠手机Mate Xs,搭载全新麒麟990 5G芯片,在翻转、系统、拍照、材料等方面进行升级。又或者是同样搭载麒麟990 5G芯片的平板电脑,在当下在线办公、在线大浪的热潮下,有这样高性能的平板电脑加持,无疑是提高了效率。
好产品引入入胜,所以在介绍产品之后,余承东宣布推出华为AppGallery应用市场和HMS服务面向全球市场推广,则是引向高潮。
谁也没有想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华为的生态就有所完善,接二连三在全球市场放大招,代表着华为是要使足马力摆脱对谷歌的依赖。
当然,不熟悉的小主估计是一头雾水,HMS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先把时间倒退回2019年。
去年5月份,受到实体清单的影响,谷歌暂停了与华为的业务合作,不再授权华为使用谷歌的各种技术和服务,其中就包括了安卓系统息息相关的GMS,全程为谷歌移动服务,主要作用在于,帮助一台手机顺利使用谷歌地图、谷歌钱包、谷歌邮箱等应用。但如果没有了GMS,这台手机将会寸步难行,上述应用都无法使用。
就应用频次而言,其实对咱们国内安卓用户没有什么影响,毕竟我们每天打开的APP,都是支付宝、微信、抖音等,和谷歌全家桶几乎没关系。但到了海外市场就不一样了,目前谷歌的这些应用在全球市场覆盖比较高,倘若华为没了GMS,也就意味着,有的用户会转向其他厂商的怀抱,最坏的结果是厂商份额流失。
正是在如此困境之下,华为迎难而上,仅在3个月后,就发布了自己的HMS生态,即华为移动服务,为手机运行应用提供动力,为GMS的替代。
紧接着到了2019年1月份,华为又发布了HMS Core 4.0版本。再有就是昨天晚上HMS的接连出海和App Gallery的到来,并且荣耀V30 Pro和 9X Pro已经预装了HMS,面向欧洲市场推出。
换言之,美国真是打错算盘了,即便是没有了谷歌,华为也能够好好的,自给自足,自立更生。伴随着HMS脚步的加快,可以看出华为摆脱股谷歌的决心,甚至是超越对手的赛跑。
其实回看华为近段时间的动作,你会发现这也不是它第一次临危不乱。
华为的未雨绸缪
尼采老爷子的那句“凡是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果然不是骗人的。
去年5月16日,同样是在美国把华为列为实体清单之后,一些供应链被阻断,当时不少观点都认为华为会被困住脚步。芯片、软件、元器件等,华为都和美国供应商有着合作。比如,一家名叫Lumentum光学元件供应商,华为的订单量便占据了该公司总营收的11%。又或者是全球集成电路巨头,其营收的47%都和华为有关。
一个个数字的背后,反映的是双方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华为可能没东西可用,供应商们也没钱可赚。不过,现在看来,美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供应商会受伤,但华为安然无恙。这其实也是因为华为一直有”备胎计划“。
就是在”实体清单“之后,华为旗下的芯片公司海思半导体总裁何庭波发布的一封公开信,正式把”备胎计划”浮出水面,一句““科技自立”铿锵有力,表示即便是突发情况的到来,华为的大部分产品和承诺都不会中断。
具体的,我们可以看到海思的自研技术飞进千家万户,而我们最熟悉的还是,麒麟芯片系列。目前,华为的多款手机当中,均是搭载了海思自研的麒麟芯片。
当然,华为的“备胎”智慧往往不止于在硬件方面,软件也是浓墨的一笔。
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Windows出局,安卓和IOS二分天下。本以来会相安无事,但自从2018年,谷歌开始向欧洲市场收取费授权费后,整个市场都乱了,谁都担心谷歌会全面收费。于是,自研究系统又引发了新的讨论,但碍于生态建设、资金成本等原因,不少人都望而止步。
而到了华为这里,果真一早就准备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很熟悉的鸿蒙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在华为首款电视作品-----荣耀智慧屏当中。
毫无疑问,每一次临危不乱,让我们看到了华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远见,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当下手机江湖进入新一轮竞争之时,软硬结合营造自己的生态,或许是未来厂商的主要操作之一。
手机厂商生态构建进行时
现在大家都是一台智能手机在手,关于智能手机未来的形态会是怎么样,一直都是热点讨论。其实除了手机本身之外,生态的建设也是一个重点,即从自家品牌起步,构建一个闭环,让用户可以方方面面都使用自家的产品。
而一台智能手机的诞生,包括硬件系统的组装,还需要有操作系统的灵魂注入,才能得已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移动互联网大门打开之后,功能机向智能手机过渡,换机率非常之高,人们在意的是手机性能的转变。这个节点的玩家们,大多是在硬件上下功夫,拼散热、拼拍照、拼处理器等。只要认真做手机,简直就是躺着赚钱的好日子。
但是在当下,我们可以看到硬件不是主要深耕对象,有厂商是走起了软硬结合的路子,又或者是发散到物联网当中,构建一个手机为出发点的万物互联生态,一如华为的动作良多,再到小米的手机+AIOT战略,甚至是隔壁的苹果,也大力向信用卡、支付等产品下手。
其实本意,正是在当下全球手机趋向饱和,马太效应越发明显的情况下,为自己寻找更多站稳脚跟的力量源泉。一方面有自己的生态,可以有效留住用户;另外一方面,也能在生态效应下实现增收,简直是一箭双雕的操作。
只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脚步更为大胆,直接就是从源头入手,硬件和软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案,不仅利于生态的建设,而且在每一次突发情况来到时,都能在大浪中,直起腰板。
也许,在华为之后,还会有更多厂商快马加鞭行动起来!
作者:木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3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