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孩子进入小学,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到小学的跨度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又长大了,成为“大孩子”了。小学和幼儿园最不同的一点就是,进入小学代表着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式开始,孩子需要正式的,系统的开始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家长们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这种时候,总是绞尽脑汁,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大的,也是最好的动力,这话一点也不错。
正文: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孩子对学习这件事感兴趣呢?
首先家长们要明白的一点是一般来说,因为孩子对新颖的东西通常都抱有好奇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各种科目的学习,所以对所有的科目都应该是有极大的兴趣的。到了高年级,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会慢慢出现对某一门或者某几门科目格外上心的情况。如果孩子在某一门科目上慢慢丧失了兴趣,很有可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造成孩子对这一学科的学习信心不足,从而失去兴趣。那么如何能让孩子们首先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能保持下去呢?
01、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
年龄小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很多孩子都会喜欢问这问那,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我们要知道,喜欢提问的孩子所展现出来的特质就是愿意学习,学习积极性高。
对这样的“问题宝宝”,家长们一定不能急躁,不能随意打发孩子。很多家长被问烦了之后总会对孩子说“别来烦我”“没有这么多为什么”“你以后就知道了”。这样的做法会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孩子不愿意提问了。
正确的方式是耐心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当孩子问的问题不在父母的知识范围内时,也不要敷衍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妈妈/爸爸也不知道,不如我们一起到书里,或者上网查查好吗?”当家长和孩子一起找到答案后,不要忘记夸赞孩子“这个问题提的真好,妈妈/爸爸也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在上幼儿园,上小学的时候小孩子特别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候,也会问一些很无厘头的问题,比如“毛巾为什么叫毛巾”这类,大多数家长听到后都会以一句“没有为什么,就是这么叫的”来回答的问题。但是有的妈妈却会这样说:“毛是指绒毛,巾是一小块纺织品,这两字合起来意思就是带着绒毛的纺织品,也就是我们用的毛巾了。”
02、引导孩子进行独立思考
除了要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之外,家长也要时不时对孩子进行一些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当孩子学到静夜思这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的时候,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诗人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当孩子拿着数学题来向家长求助的时候,家长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算出答案。
让孩子把他们想到的思路讲给你听,当孩子卡住的时候,通过“然后呢”“怎么办”这样的启发式问句,慢慢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思路上想。再或者,在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或者名胜古迹时,可以让孩子提前查阅资料,任命他们为“小导游”,让他们来给家长进行讲解。
03、创造多元学习环境让孩子自己选择
像我们之前说到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兴趣。所以家长可以让孩子们多方面尝试,多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多元的发掘孩子的潜能。
这个潜能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数理,艺术,体育等。家长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使他们尽情发挥。我三岁的时候开始学习芭蕾舞和钢琴。
有一位母亲想让孩子学习一门乐器,于是就带她去乐器城里接触各式各样的乐器,结果她就站在钢琴前面,不愿意离开。母亲见她如此,再三问她“确定要学钢琴了吗?”“一旦开始学,不管多苦多难都不能半途而废,你想清楚了吗?”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后,母亲花了两万多块钱,带回家了一架全新的雅马哈立式钢琴。在后来的学习中,孩子也有过坚持不下来,想要放弃的时候,每到这种时候,她的母亲就会问她“还记得你当时是怎么保证的吗?”。于是从三岁一直到九岁,她几乎每天都保证了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练琴时间,9岁时,因为要学习奥数,准备小升初,这才不得不停下了钢琴课。
04、适当设立奖惩机制
当孩子出色的完成了一项任务,或者很有进步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些奖励。
一个小孩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家附近新开了一家小书店,里面有一套百科全书,共三本。由于没有拆开的样品,无法直接读。他很想要那一套书,但当他得知这一套书要100块钱的时候,他还是忍痛把书放回了书架,因为在一个6岁孩子的眼中,100元已经是天价了。
书店老板看到他的样子,告诉他如果他能连续考三次班级第一,就把整套书送给他。有了这样的激励,小孩子当然是十分兴奋,一股脑儿投入到了学习当中。一个月后,他果然拿到了语数英三科单元测验均班级第一的成绩,店老板也依言将书送给了他。
不过后来小孩子才知道,最后母亲不好意思白白拿书,还是付了钱的,店老板推脱不过,只好给打了个折扣,算是对小孩的奖励,然后按照折后价收了费用。当然,这种奖惩机制的目的是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单纯通过奖励或者惩罚来表达家长对于孩子的满意或者不满。家长时刻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孩子的考试成绩好与不好而改变。
结束语:今天的学习分享到此结束,感谢你的关注。喜欢的家长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并在下方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哦!明天早上见。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