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但是在国之将亡时,有不少爱国文人展露头角,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杆,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甚至还有人呕心沥血的创作,只为了能唤醒沉睡的国民,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大文豪鲁迅。
鲁迅,近代中国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战士,他是“以笔为武器”的先锋和典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为一名爱国人士,鲁迅先生的笔是犀利的、是尖锐的,他运用手中的笔,点醒了许多青年,更点痛了“敌人”,他为民族的觉醒做出了独特而又伟大的贡献。然而,鲁迅这样一位爱国文人,为什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究竟是鲁迅对汉字有偏见,还是后人误传误信?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是鲁迅在1936年接受《救亡情报》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言论,这话一出,在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即便是平时很推崇他的人,也纷纷站出来反驳,一时间,社会上因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开始了长时间的争论。
在多方查询文献后,笔者发现,《救亡情报》中并非鲁迅第一次这样说话,此前,他早已多次对汉字发表激烈的看法,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他曾写道:“汉字和大众化是势不两立的”;在他的《且介亭杂文》中,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原话是这样说的,“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病,按照现代医学来解释,病菌是由内而外的,既然“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病”,那么,要想免于“死亡”,只有从根上切除它。
鲁迅这一观念的提出,是站在特殊的时代,深思熟虑后发出的,绝不是一个年轻人的心血来潮,更不是不负责任的夸大其词。
早在十九世纪末,这种观点就已经崭露头角。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国力衰微,西方殖民者对我们进行了殖民侵略,内忧外患之时,国内外的有识有志之士开始反省,探索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当时,激进派人士一度主张全盘西化,彻底摈弃传统文化。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与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摈弃落后的中国文化,积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我们必然能够追上世界发展的潮流,而摒弃文化,首要的任务就是摒弃汉字。自此,长达半个世纪的“汉字废立”之争展开了。
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来的胡适先生,率先在当时影响力颇大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我们应废除晦涩的文言文,转而使用人人能听懂的白话文。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也直接将“提倡白话文,摒弃文言文”作为口号。其实,鲁迅当初提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一样有着深远的顾虑,但他口中所说的摒弃汉字,并不是抛弃汉字,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他的立场与胡适先生相像。
鲁迅口中的汉字,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的简体字,他所指的是以前既难读又难写的繁体文言文,指的是摒弃“繁体字、八股文”,推行实用的“简体字、白话文”。所以鲁迅的这一观点,是在特殊的历史坐标点上,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出的忠告,绝非是个人偏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1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