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特殊时期还要开门营业,意味着风险、暗藏着隐患、增加了负担。这个门,到底有没有必要开?为什么还要开?
对农商银行而言,开门是为了给客户提供一份保障、为了扛起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担当,为了让老百姓多一份心安,为了持续创新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百姓。
因为农商银行是“离大地最近的银行”。
作者:马悦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
疫情来袭,平日里熙熙攘攘的街道突然安静下来,商家店铺纷纷关张停业,冷冷清清的县城里,农商银行(农信社、农合行)的大门却依然开着,大堂经理还是热情地迎接着每一位顾客。
特殊时期还要开门营业,意味着风险、暗藏着隐患、增加了负担。这个门,到底有没有必要开?为什么还要开?
从我们看到的事实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开门,是一种保障
开门,是为了给百姓提供一份保障。
湖北丹江口农商银行开设“疫情服务专项窗口”,为客户提供紧急取现、资金划转等支付结算应急服务,有效保障柜面金融服务不间断和支付结算通道畅通。疫情期间,丹江口市各超市资金流量较大,该行开设专项窗口,加班加点为超市提供收款服务,累计收取款项达200余万元。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汇划防疫防控资金21笔,金额349万元;累计代发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资金212笔,金额13万元。
这就是农商银行,危急时刻,快速响应。
为了让广大客户用上“干净钱”“放心钱”,四川泸县农商银行专门针对基层网点在医院和农贸市场收款集中的情况,把每天回笼的上千万现金放入消毒柜中,少量多次集中杀菌消毒,避免“病菌”通过现金渠道传播,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这就是农商银行,办法虽“土”,却很用心。
为了客户的安全,全国各地农信机构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为当地百姓提供最坚实的安全保障。
在福建,泉州农商银行为客户提供一次性口罩,一一讲解正确使用口罩的方法,在微信平台设置“防控疫情”专栏,及时向公众提供更全面的防控知识和疫情动态,给特殊时期的金融服务增添一份温暖。
在山东,聊城农商银行在营业网点配备了“智能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系统”,为复产复工人流大幅增加后的测温防控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山西,阳泉农商银行67个网点全部坚持开门营业,各营业网点每日全面消毒不少于3次,自助设备全面消毒每日不少于1次;员工上班全部配备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为柜台配备钞票紫外臭氧消毒柜。
防疫期间,全国农信系统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无论是土方子、还是新办法,他们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
开门,是一种担当
开门,是扛起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担当。
春节期间,北京农商银行的客户——接到一项重要任务,驰援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北京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在进行企业摸排时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刻向总行及时汇报。
“特事特办!”北京农商银行迅速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紧急启动绿色快速审批通道,同时采取调整业务品种、给予企业大力度优惠利率等措施,在全行通力协作下,一天完成贷款审批工作。
2月20日,应企业需求完成5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发放,为驰援疫情防控一线的企业提供坚强的金融后盾。
在全国各地,这份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担当与使命,似火炬般在抗击疫情的战线上快速传递。
在山西,临猗农商银行24小时内完成新增贷款1000万元发放,解决医用防护服制作企业的流动资金短缺难题。
在湖南,常德农商银行通过“防疫信贷绿色通道”,向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火速投放贷款1000万元……
在浙江,杭州余杭农商银行针对“百行进万企”清单及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生活物资保障等重点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落实专人对接服务,截至目前,共对接复工复产企业1200余家。
在陕西,当地农信机构的一个良心举措让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将所有客户3月底之前到期的定期存款全部延后,这一期间的计息标准仍然沿用原利率。也正因如此,陕西信合需补贴将近1个亿,此举惠及的群体达到90万——正是那些不习惯电子渠道的中老年人及农村居民。
疫情当前,全国各地农信系统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小组,从省联社到基层行社,他们用更有力的决策、更快的速度,扛起共克时艰的决心,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力量,筑牢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开门,是一种心安
开门,是为了让老百姓多一份心安。
支撑这份“心安”的,是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金融队伍。
“疫情当前,党员必须先上,没有商量!”这是山东庆云农商银行营业部支部书记王成在“线上主题党日”活动上的一句话。在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该行党员踊跃轮班值守、认真消毒杀菌、耐心回答客户线上咨询、传播防疫信息,努力在疫情防控各个环节带好头、做表率。一句句“我报名”“我参加”“我请战”在此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防疫战场上最响亮的口号。
在黑龙江,同江农商银行的36名党员成为居民小区的楼道长,负责起7个社区近四十个单元的楼栋管理工作,担当着“信息员、观察员、宣传员、排查员、联络员、应急员、心理疏导员”的角色,为社区筑起一道道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在江西,兴国农商银行驻村“第一书记”邹兴龙大年三十没有回家,而是回到村委,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身为“第一书记”,“守护一方百姓平安”是邹兴龙心头最大的事。他和村干部、党员一道坚守在防控一线,张贴公告、发放宣传页、挂横幅、转发官方信息到村微信群,邹兴龙用实际行动履行着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
他们是农信员工,也是父母、儿女,更是共产党员,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每一天的晨曦中,穿行在每一条小巷里,坚守在每一个营业网点。为了让更多老百姓可以多一份心安,他们选择成为一名“坚守者”。
开门,是一种创新
开门,是为了持续创新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百姓。
农商银行方便快捷的“线上服务”,在疫情防控攻坚时刻更彰显了“农信速度”。
2月3日,山东潍坊农商银行系统成功推出“远程办贷”的全新模式,为全市小微企业提供“零距离”线上信贷服务。从自动派单到业务受理一小时内完成,对疫情防控、民生物资生产企业可实现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发放贷款,有效满足1000万元(含)以下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保证疫情防控期间信贷不断档、服务不打烊、效能不降低。
在安徽,以药都农商银行“金农易贷”为代表的线上信贷产品方便、快捷、全线上、零接触,既满足了当地客户的融资需求,又减少了人群流动带来的病毒感染风险,1月27日以来,“金农易贷”累计发放和收回贷款8万余户、14万余笔、金额48.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
在浙江,当地农信机构打响了一场与疫情赛跑的“互联网+”民生服务保卫战,他们推出了“绿优购爱心助农”服务,在手机银行上打造了“抗疫服务平台”“买菜服务平台”“助农服务平台”三大“互联网+”民生服务平台,把居民急需的生活产品纳入平台,让农产品进城更通畅,让社区百姓居家生活更方便。
虽然在人才吸引、资金投入等方面有着天然劣势,却丝毫不影响农商银行以金融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百姓的坚定决心。为了实现持续创新,农商银行从来不曾停歇,只要百姓有需要,就会立刻跟进、设法解决,提升金融科技创新能力,这也是农商银行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发力点,因为他们深知,金融科技在农村金融的具体应用,就是数字普惠金融的生动实践。
结语
“我们是地方的金融机构,我们自身也是土生土长的江夏人。我们的城我们来守,我们的仗我们来打。江夏支行的干部员工坚定地和地方父老乡亲一道,守护我们的家园,守望我们的明天。”这是武汉农商银行江夏支行一名员工在日记中写下的话。
这段话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大疫之下,农商银行为什么还坚持开门?
因为对农商银行而言,开门是为了给客户提供一份保障、为了扛起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担当,为了让老百姓多一份心安,为了持续创新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百姓。因为农商银行是“离大地最近的银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86万农信人不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也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逆行与坚守”,为抗击疫情、守护一方百姓平安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因为农商银行是“离大地最近的银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1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