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们失去了金庸。
留在了那年的大侠,并不应该随便被遗忘。
人有两次生命,只要世人还记得,他就还活在人间。
金庸的书大概是图书馆里被借的最烂的之一,能与之媲美的应该是琼瑶女士的爱情系列。
但,却没有孩子会主动承认自己在看金庸的书。
这就是一个奇妙的现象。
金庸的书可能远比在摆在台面上的语文书更吸引70后们80后。
但从我们自己的心里和父母的心里,都会自发的认定读金庸的书是在看“闲书”。
内疚是内疚的,看还是要继续看的。
闲书其实应该空闲的时候才去看的。
但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看金庸的书一定是空不空闲都会一个猛子下看完再说的。
这样的金庸在生前接了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职位。
浙大因为这样的任命被骂的死去活来,历史学的教授看不上,文学系又嫌市井,学生们都不喜欢。
终究写言情和武侠的人和象牙塔里的人是两条路子。
金庸是个很好的故事人,更是一个杰出的商人。
写这些武侠小说在当年也是为了让他的报纸活的更好。
由此接过了梁羽生的枪,和古龙那一代人给我们创造的好像很远又好像很近的江湖世界。
金庸原名查良镛,是浙江海宁人。
他的第一部书《书剑恩仇录》选的就是他们海宁的一段轶事。
在这段民间胡说八道里,乾隆皇帝被说是陈世倌的儿子,这段坊间的传说大家都知道可能是做不得真,但很多戏剧里都添油加醋的写过很多遍。
仿佛一个满族的帝王由此增加了汉族血统后,心里便能安生不少。
金庸拿这个熟悉的故事试手。
从一开始,金庸的脑子里就没有塑造英雄的计划。
他笔下的乾隆和他的弟弟陈家洛,拿出来谁都不是伟光正的男主角。
今日再仔细回看《书剑恩仇录》,里面有很许多梁羽生的影子。
功夫没有神乎其神,做人也没有一个非常好的人,很多侠客的形象更像街头开武馆的拳师。
人物没有特别,但金庸在安排情节上的功底在一开始就太过高超。
回想书中,李沅芷在大漠把师叔张召重引入迷城中,随后又逼得余鱼同答应了娶自己,这一段里人物出场众多,小心思和大情怀层次而上。
男女情爱夹杂在国恨家仇和及自以为是的复仇计划里,便知金庸绝不是寻常的人。
后来金庸写出的射雕三部曲,更是成为无线台和张纪中们财富的聚宝盆。
射雕三部曲里,金庸更多的放飞了自我,不再学习和重复梁羽生。
很多人可能并不能感受到金庸对西方小说的琢磨,然而他的武侠小说里最宝贵的一点就是看他的书就好像在看电影,甚至比电影更立体逼真。
知道了吧,为什么会挑灯夜战,那是因为真的就是在看电视剧啊。
在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段很妙。
黄蓉和郭靖躲在密室里秘密疗伤,需要七天七夜不见人,期间来来往往的人物,让读者跟着两人躲在密室里就像看小电影。
这样能写的金庸再加上报人独有的高瞻远瞩和对时势的洞悉,便诞生了14部相当了不得的作品。
94岁去世应是人间的福报,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失去他并不止失去一个武侠大家。
热热闹闹的在江湖上玩闹了一场,金庸走了。
如今郭靖和黄蓉们正执着的守在了襄阳城,现实和小说又折叠在了一起。
郭靖很傻,但他知道要守住做人的大义,民族的根本。
郭靖其实一点都不傻,他想好的事情没有一件没做成功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许是郭靖看上去有些傻的原因。
聪明人总是逃的最快,我怕了,我要逃,这几句话聪明人不会去说,但会去做。
如此聪明的黄蓉愿意跟夫君守在襄阳城,那是因为她不仅聪明,而且善良。
射雕大侠夫妻有必须不得不守的原因。
说是大爱也好,说是尽自己的一份本分也好,总之是做了。
尽管襄阳城终是在历史上被破了,郭靖的一双儿女也没有承袭他的一代大侠之名。
郭家没有变成像少林寺一样的武林世家,但对郭靖个人而言,他这一世应该没有一件事情不顺心。
或许他才是我们心中一个完美的中国人形象。
金庸用另一种方式洞悉了所有的一切,只是很少人愿意把他推崇到一个相当高的高位上。
怀念不是浪费时间,轻易的遗忘才是背叛,望周知。
作者:小七
图文编辑:说书的
申明:本文基于媒体源和书籍信息客观写作,对涉及的人物无任何偏颇的恶意,当事人若觉不妥请随时联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67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