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停课不停学:从古诗词入手,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奠定人生修养之基

停课不停学:从古诗词入手,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奠定人生修养之基


2020年,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注定是与众不同的一年!延期复工、复学和暂停餐饮、娱乐等场所的营业,成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无奈现实,尤其是数以亿计的全国大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学习,更是成了牵动千家万户神经的心头事。

朋友有一女儿,今年刚读初一,成绩中等。昨天给我打电话(当下不串门),说孩子虽然参加了线上学习,但教学都以复习为主,而且网络卡顿,实际学习内容并不多,孩子还有大量的时间不知做什么。所以,他请我给孩子在学习方面提点建议。

经过与孩子的电话沟通,了解到她的语文学习比较困难,尤其在古诗词方面更是短板。鉴于此,我与她一起制定了为期三周的学习计划,打算利用复学之前的机会,系统地进行古诗词方面的强化学习,以此来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下面,我将从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困难和方法等维度进行分析,借此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一点参考和帮助。

一、为什么要重视古诗词的学习?

1.古诗词的重要地位,随着大语文时代的来临而日益突显。

2019年,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全国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与过去的"人教版"、"北师大版"等教材相比,改版后的语文教材,古诗词的占比大幅增加。

小学6年达到124篇,增加古诗文55篇,增幅80%,占全部课文近三分之一;初中3年古诗文也是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高中3年古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的49.3%(除去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按纯课文来算,古诗文占比42%)。

显然,语文教材的改革,将让语文试卷的分值变得更高,难度变得更大,古诗词将成为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这在近年的中、高考中已经得到了印证。

所以,随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学好古诗词将是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石,更是学习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


2.学习古诗词,是青少年传承文明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不说别的,仅是唐诗宋词,就多如天上璀璨的繁星,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古诗词不是文字的简单重叠和组合,而是时代文明、政治经济、社会风情、人物精神的综合反映。学习古诗词,可以让我们追溯千年的回忆,领略历史的恢弘,感悟民族的情怀,这对于保护、传承我们的文明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3. 学习古诗词,是学生陶冶个人情操、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破土而出,与芳香的空气融合,长久地弥漫于大地。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仍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其散发的醉人芬芳。

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朋友,对参与者们的广博知识和诗意人生一定还印象深刻吧:温文尔雅的主持人董卿、内敛博学的北大女博士陈更、清新脱俗的清华才女武亦姝、忙碌奔波的外卖小哥雷海……一个个光彩照人的名字,都代表着"人生自有诗意"的感悟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瑰丽。是的,他们通过古诗词的熏陶,在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修养,获得了自我成长。


二、 古诗词如此重要,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却不喜欢呢?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此话看似调侃,实则不无道理。有的孩子一说到语文就头疼,尤其是面对古诗词,更是感到"苦不堪言"。其实,学习古诗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古诗词,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

▲缺乏正确引导,没有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在被动中学习,自然一看到古诗词就头疼。

▲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方法,难以理解晦涩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语文学习注重过程,有些孩子不愿背诵,缺少积累。偶尔兴之所至努力一番,却又感觉效果不明显,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这些问题,不仅学生头痛,其实老师和家长也感到头疼。语文学习讲究的是自觉主动和过程积累,它不像数学,通过大量的刷题就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尤其是古诗词,即便通过刷题记住了一些知识,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胸中无墨,何以为诗?没有沉淀的、功利性的语文学习,都是饮鸠止渴、竭泽而渔的学习。


三、端正学习动机,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很重要,但若只抱着应付考试的功利心去学习,是无法达到"以诗育情"效果的。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而是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

1.学习古诗词,需以传承文明为起点,以提升修养为目的。

五千年的文明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古诗词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宝藏,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入诗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其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估量、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背诵优秀诗词,可为人生打下亮丽的底色,且受用不尽。

举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价值观,在诵读时,要让学生懂得:读书在于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抓住了其中的思想精华,学生读起来就有感情,就能荡气回肠。

▲杜甫的《望岳》,读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那种开阔的胸襟,那种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能给人以不尽的启迪。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读懂诗中所蕴含的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意志,将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养料。

诗词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举不胜举。学生诵读古诗词过程,就是通过感悟和体会,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自我锤炼和陶冶的过程,并从中受到感染,受到启迪。


2.学习古诗词,重在把握诗情画意,旨在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当外物和诗人内情产生碰撞或交融时,就会形成动人的诗篇,产生千古绝唱。

①诗词是一幅或多福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思想画卷。

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曾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

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态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调染,线条的流动。诗词是启发想象,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学习古诗词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整体把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构建立体的图景: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 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学生有秋天寂寥、肃杀的生活体验,但该诗描述的却是"胜春朝",令人意外和好奇。"胜春朝"可写的很多,这儿只描述了一个小景。背景、主体,鲜明突出,生意盎然。"排云上"把鹤的奋飞写得活灵活现。更令人叫绝的是把诗情也引到了碧霄。情托景,景引情,情景相生


②把握诗词语言的跳跃性,在空白和不尽意之处,发展想象和创造思维。

学习古诗词,要对诗中情、画中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感悟,省略的可以添加起来,跳跃的可以连缀起来。在诵读过程中插上思想的翅膀,自由翱翔;在形象再造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体会和感悟中,步入诗的意界。

如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全文充满了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感人至深,而词中描绘的连续转动的一幅幅画面更是扣人心弦。

▲醉里把灯挑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耳听各个营房接连不断响起的号角;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多种乐器合奏着边外雄壮的歌曲。这是何等磅礴的气势!

▲"沙场秋点兵",在秋天的季节检阅军队。看,马像的卢神马一样跑得飞快,箭射出去,弓弦振动,发出雷一般的响声。看的,听的,跑的,射的,黑夜,白天,如此壮观的动态画面,为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种物表露情,情融入景的赤诚和豪气,构成了激动人心的爱国篇章。

▲最后一句" 可怜白发生"更是点睛之笔。美好的理想不过是梦想而已,难以实现。壮志未酬,催人泪下,给整首词蒙上了悲壮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3.学习古诗词,要把握诗词的韵律美,在感悟中沉淀,在沉淀中积累。

古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准确、生动、凝练、精辟、优美、形象,言简意深,言简意赅,留给读者许多想的空间。因此,学习诗词对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有帮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闹"字,一个"绿"字,境界全出,成为千古佳话。

①汉语每个字都有各自的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同的文字组合构成了动听的乐章。

古诗词讲究韵律,平仄交替,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韵律之美。同一首诗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诵读时切忌一个模式,更不能用什么几步法。须明白:学生是有个性的,每位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可以有自已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只要学生能做到以下三点,拿什么腔,读什么调都是可以的。

▲只要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情、诗中人产生共鸣;

▲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

▲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

②古诗词的诵读方法有很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齐读、连读、默读、仿读、唱读……哪种方法最好?对于古诗词朗读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方法是齐读。齐读可以做到整齐划一、读音规范,但这只是满足于一般要求、共同标准,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极少,难以发挥个性特点,影响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小编认为,这种方法应少用、慎用。

在家里,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指导,但不应越俎代庖。古诗词在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与创造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若是由于机械训练的干扰,支离破碎的分解和自以为是的指令,那么,有些孩子就会对学习古诗词兴趣寡然。

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加强他们的诵读实践,才能在积累语言,沉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并让形象思维、创造意识等得到锻炼。


③拓展课外阵地,培养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古诗词,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有限讲解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课内只是一小块,课外才是一大片。

这里的课外,主要是指家庭。有方法的家长,往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配乐朗诵、节日抒怀、见景说诗、描绘赏析等方式,让孩子成为一个愿学习、会学习的个体。

要知道,大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并非天成,而是靠后天培养。因此,家长要从提高认识入手,在求知欲上下功夫,并辅之以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以此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写在后面:

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更是镶嵌着瑰宝的艺术。巴尔扎克说:"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学习古诗词,就要像韩愈在《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中写的那样:"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意即学习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通过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奠定语文能力、思想修养和文化素养的良好基石,从而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感谢阅读,如果您觉得此文有用,请关注"豆爸侃教育",我将为大家分享更多的教育心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5976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