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社会当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讲究规矩和规则,有规矩的孩子表现出良好的素养和家教,这类孩子不管到哪里都彬彬有礼,而且礼貌对待,非常讨人喜欢。反之,没有规矩的孩子,不管是公共场合还是在家里都无约无束,所以说到底规矩是在家里的规矩,规则是在社会的规则,所以规矩就是大的规则,社会需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这个世界将会完全没有秩序可言,所以从小给孩子制定规矩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穿衣服也是慢吞吞,最近上幼儿园之后老师给出反应,便是孩子在幼儿园做事情也很磨蹭,所以家长进入深深的反思当中,因为在家庭当中,爸爸妈妈都是做事比较快速的人,而且一直都保持高效率的状态,为什么孩子这么磨蹭呢?
1.其实这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立规矩所造成的问题。
有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孩子还不懂事,等到大的时候自然知道如何守规矩?然而家长有所不知,如果不尽早的给孩子立规矩,将来受害的不仅只是孩子,还有父母本身,所以孩子出生到长大,他慢慢通过自己的感知方式来熟悉这个世界,更要了解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待人接物,知道如何跟别人去友好的相处,或者一个事情的度掌握在哪里?做一件事情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做的过火了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衡量和限制,同时不断的增长能力和技巧,所以规则在这其中起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孩子不断的从学习探索到发现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所以规矩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不仅可以让孩子得到安全感,还会让孩子越来越优秀和出色。
2.如何才能给孩子立规矩呢?
案例呈现:
接下来我们从一个案例切入正题,6岁的壮壮今年刚刚上一年级,那么一年级的制度都是早上8:00之前必须到校,同时在家里吃完早餐。所以壮壮的妈妈每天7:00准时准备好早餐,壮壮坐在餐桌之前吃饭总是慢吞吞的,所以妈妈希望孩子能够多吃一点,吃快一点,所以不断的督促他快点吃,如果再不吃快的话,不仅你迟到,我也要迟到了,迟到就会被开除!现在壮壮对这个事情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仍然慢吞吞的一点一点的吃东西,所以壮壮的妈妈很着急,你真是一个磨蹭的孩子,就知道给我找麻烦。当天,孩子的妈妈就把这件事情告诉爸爸,爸爸对壮壮也是严厉批评的一番:明天吃饭再如此磨叽!以后就不要吃饭了!
案例分析:
相信这种情形在家庭当中并不少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当我们读到这个案例的时候,发现很多不妥之处,所以这个案例之下,跟大家探讨一下壮壮的父母,到底犯了几点错误呢?
①目标不明确
首先,壮壮的妈妈是希望孩子能够懂得管理时间,做事情不要太磨蹭,所以他想给孩子立规矩,但是信号没有明确,比如,如果再不赶紧吃饭的话马上就要迟到了,那么如何才能快点吃饭?怎么个快法?他并没有给孩子明确的指出来。在我们走在马路上看到黄灯亮的时候便意味着你可以停下来,也可以快速的走过去,往往只有红灯亮起的时候才准确的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是不能前行。
②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
这个后果一定要和孩子有直接的关系,妈妈只是告诉壮壮,如果你再不快点的话,我就会迟到,而且会被开除,可是每天妈妈都将这个话重复说一遍,开除这个事情一直没有发生,妈妈继续上班,而壮壮也没有收到什么利益的损坏,这样一来壮壮就认为妈妈说谎话,更不会把他的话当真,所以不如我们把吃饭的时间规定15分钟或者是20分钟,如果吃不完的话就直接将饭菜收掉,不能再吃。如果孩子因为磨蹭没有吃到饭,就告诉他可能会饿,就算吃完也不让他吃,这样孩子感受到后果之后,他就会知道,墨迹所带来的后果,这比直接说妈妈会被开除,要好很多。
③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比如"我就不该把你生下来!你就知道给我找麻烦!或者你真是一个做事磨蹭的孩子!"这只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能量,让孩子丧失信心,他是在潜意识模式当中就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孩子,所以既然妈妈也这样说,那我也只能就这样继续下去,有什么要改的呢?不如把这个事情继续扩大,所以妈妈在不断的否定孩子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达到给孩子立规矩的目的。
④惩罚要切合实际
而爸爸对孩子的惩罚,仅仅存在于威胁并不切合实际,比如如果你在如此磨蹭的话,以后就没有饭吃了,这只是威胁孩子,起不了警告作用!所以,孩子对不切合实际的惩罚完全不受约束。比如,孩子吃饭的时间比较磨蹭,在一起床就要告诉她,吃饭的时间必须在20分钟内吃完,否则就没饭可吃,中途可以提醒孩子一次,距离吃饭结束还有多长时间,然后,如果不按时吃完饭,肚子就会挨饿。
3.根据年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教方式
跟所有的父母一样,家长往往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基础下,管理孩子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当然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父母应该意识到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立的规矩不同,对于一岁的孩子,应该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并且在孩子安全的问题上,应该严厉的警告,并且大人的严肃语气和面部表情都会让孩子知道事情的严重程度,所以态度一定要坚定,但是反应不要太过于强烈,以免惊吓到孩子。
①两岁
两岁的孩子,她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这段时间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更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帮助孩子控制他的情绪,如果孩子有打人行为的话,应该教他如何用沟通,或者用语言表示他的情绪,并且告诉孩子,大人会让别人受伤,所以谨慎对待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可以冷处理,可以不理睬,但是一定不可以妥协,需要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房间,让孩子慢慢的平静,再进行教导。
②三岁
三岁孩子应该培养他的独立性,交给孩子一些工作去完成,但是不要因为他完成的不好,或者是没有坚持而惩罚,而是对他的每一个小进步,每一个小努力表现出非常的欣赏,给予赞美。但是三岁孩子,虽然已经发育到可以独自罚站三分钟的程度。但是,尽量不要去惩罚,而是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③四岁
在孩子四岁的时候,面对他的是重大的学习任务,各种社交能力以及学会合作的挑战,会让他变得更独立,而且喜欢跟小伙伴一起做游戏,所以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去结束游戏,然后抓住一件事情,然后如果孩子哭闹的话不要过于关注,并且,对于谎话和欺骗的行为是这个年龄的正常现象,不要贴标签,不要羞辱,也不要贬低他,应该给孩子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或者是动画片让孩子了解说谎话的"副作用"都有哪些。
④五岁
五岁的孩子需要建立规则,并且在公平合理的状态下,保持合理的期望。因为他发现他们能够接受这些要求和规则,并且有道德意识,能够站在别人的感受去思考问题,这段时间家长应该给孩子建立规则的过程当中,需要时常扩大孩子的视角,然后带孩子了解更深层次的行为和准则,并且尝试拟定一种管理体系。比如,适当的进行惩罚,可以将三个小笑脸贴在墙上,如果孩子犯错的时候,就把笑脸变成哭脸,如果三个笑脸,都变成了哭脸,就要惩罚孩子。如果保持三个笑脸的完整,也要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知道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可以制定一份规则清单。然后再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上,这样比语言更有力。
结语:
最后要提醒各位家长,纪律严明,并不等于虐待和苛刻,应该根据制定的规则进行实施惩罚,饱含关爱,千万不要恐吓孩子或者是胁迫的方式,注意惩罚不要过分。要知道我们制定规矩的目的,并不是控制和掌握权力,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在生活当中获得成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4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