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盘点司马迁走过的路,才发现《史记》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盘点司马迁走过的路,才发现《史记》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首先申明,这不是一篇历史文章,而是职场文章,关于职业态度的职场文章。盘点完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走过的路、到过的地方,才知道他能写出《史记》,绝对不是因为他的“史三代”身份或者其他,而是因为他的职业态度。

关于司马迁去过的地方,很多人都略知一二,因为他在《史记》的自序也就是《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写到过:“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在交通极其不便的西汉,这个范围已经很令人震撼了,本来以为这些就是司马迁去过的全部地方,因为太多的书籍、文章或者论文中都是这样引用和描述的,但后来,当我抱着好奇的心理,针对这个问题把《史记》中的相关论述全部找出来,才发现这些只不过是司马迁到过的所有地方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在《史记》全书中,除了上述自序,另外还有十三篇中,都明确交代了司马迁还实地去过哪些地方,把这些地方全部对应到地图中,就是下面这张图,红点是司马迁亲自去过的(为直观,把河流也省略成红点了,有的古名换成今名了):

《史记》不是写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按当时的中国版图,再结合人群聚集、活动和归化的地方,应该说,司马迁的足迹几乎已经踏遍了当时整个国家!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都知道《史记》的历史地位非常高,至于为什么这么高,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

有人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但凡冠以“第一”的,自然是好的;

有人因为它善于叙事、质而不华的文风,比如西汉刘向说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有人因为它精练简洁和高度概括,“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

有人因为它的真实,比如班固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有人因为它的文采,比如韩愈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也是我为数不多的通读过多次的文言文大部头,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觉得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千人千面、栩栩如生、绝无雷同。我很惊叹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现在才知道,先行万里路,而后才写出了史家绝唱的万言书。

比如在《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中,司马迁自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再比如在《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中,司马迁亲临其地、访问遗老还不算,还要专程到当事人的故居去看一看(“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

正是有了亲眼所见的亲身体会,再结合各种文字史料,这部纪传才能写得如此饱满丰富、真实可信。

《史记》明嘉靖十三年重修本


好,回到正题。

现在的职场人,最关心的是收入,最纠结的是关系,最焦虑的是升迁,在这些方面疑问最多、兴趣最多、牢骚最多,但恰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似乎少人提及,也就是职业态度——对待岗位工作、对待职业生涯、对待终身事业的态度。

司马迁能够写出《史记》这部前无古人、也几乎可以算是后无来者的巨作,能够在“太史令”这个职业上做到完美,不负父亲的嘱托、不负朝廷的信任,仅仅是因为从小立志吗?仅仅是因为子承父业吗?仅仅是因为朝廷早早就把他放到了这个位子上吗?

我觉得都不是,而是司马迁对待职业的态度,司马迁的职业态度可以有许多词来形容:认真、较真、专注、执着、坚守、忍辱负重、心无旁骛、皓首穷经......

当代文明社会,我们并不需要付出司马迁那样大的代价,对待职业的态度,三个词足矣:认真、专注、坚守。

认真让人少犯错,专注让人更专业,坚守让人竞争少。一个不犯错的专业人士还永不放弃,一定能等来属于他/她的机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0952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