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到标题,以为我会说瓜井村的冉子墓,其实不然,冉子毕竟是孔子的弟子还隔了一层,今天咱们就说这座和孔子有直接联系的古坟。
但话又说回来了,孔子生前曾周游列国,而永年在春秋时期属于晋国,但孔子却唯独没有来过北方强国晋国,那这座古坟怎么会和孔子有联系?其实正是这座坟里埋的主人公,才导致了孔子终生没有迈进晋国一步,那这座坟里面究竟是埋的谁?竟然会惊动孔子。
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值社会变革,他老人家怀揣三代以来的学问,竖起儒家这个亦新亦旧的学说,希望能以一己之力尽量的挽回一些文化的沦丧。儒家这个学派,说新,在当时确实是独树一帜的,教六艺,学史书,以往都是贵族才能从学哩,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不是正为广大的寒门子弟开了一扇门吗?说旧,这个词确实在孔子之前就有了,《说文解字》称:“儒,术士之称。”这说明研究一门经典,即可称为儒,况且儒家的学问也都是三代以来的优秀总结,可见孔子也是个推陈出新的人哩。孔子是千百年来公认的圣人,其功绩足称大成至圣先师,他的思想是不能够这么简单被我们评说的,姑且讲讲为后面的故事逐渐拉开帷幕。
孔子周游列国,处处散播自己的思想,希望能够在某一国、某一地实现自己的施仁政的理想抱负。史书记载,当年孔子在卫国受不到重用,接到赵简子的礼聘后打算西行去会见赵简子,冀借助赵简子能在晋国大展宏图。
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这里看赵简子的功绩还是很高的,孔子在当时估计也认为赵简子是个可以值得辅助得以成大事的人。卫国的大致范围在今黄河以北的冀豫鲁三省交界处,首都朝歌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淇县。卫国后期的君主资质较为平庸,而且崇信奸佞,孔子离开卫国在去晋国的路上要经过黄河,在这个时候忽然传来了了一个消息,窦鸣犊被赵简子杀了。
窦鸣犊是何许人也?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对于窦鸣犊的记载很少,多半散见于对话之中。窦鸣犊应该是春秋后期的一位儒派学者,对于仁政的思想应该具有很深的研究。据说是因为赵简子要瓜分晋国,排斥异己,窦鸣犊要加以劝阻未果反被赵简子杀害。《说苑·权谋》中提到赵简子说:“晋有泽鸣、犊犨,鲁有孔丘,吾杀此三人,天下可图也!” 这里的泽鸣、犊犨据说就是就是窦鸣犊的误写,可见当时窦鸣犊是和孔子齐名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黄河边听到窦鸣犊的消息后,孔子面对黄河而喟叹道,“黄河的水真美啊,浩荡无边!我渡不过河到对岸去,怕是命该如此了吧!”子贡小跑着进前问道,“敢问老师您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说:“窦鸣犊和舜华是晋国贤良的大夫啊。赵简子没有得志时需要这俩人辅助得以从政;等到他得志之后杀了他们来执掌大权。我听说,要是剖腹取胎杀害幼兽,麒麟就不来到它的郊野,排干了河里的水捕鱼,那么龙就不调合阴阳来兴致雨了,倾覆鸟巢毁坏鸟卵,凤凰就不愿来这里飞翔。这是为什么呢?君子忌讳伤害他的同类。那些鸟兽对于不义的行为尚且知道避开,何况是我孔丘呢!”于是在黄河边止步西行,掉头回到老家陬乡休养,创作了《陬操》的琴曲来哀悼窦鸣犊、舜华两们贤人。
窦鸣犊死后,历代均有纪念,像明代大忠臣于谦的《列石挽窦鸣犊》:
列国难逢世主贤,孤忠非命亦堪怜。临河不返宣尼辙,未必声名万古传。
据《广平府志》《永年县志》记载,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窦鸣犊墓就在永年县内,且位于西部一带。
《广平府志·卷四十二·古迹六·陵墓》载:“窦鸣犊墓在(永年)县西。(《大清一统志》)临洺县西南十三里有窦鸣犊冢。(《太平寰宇记》)”。并附有按语“案《家语》,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犫鸣犊及舜华,遂还。旧《志》及《永年县志》作窦鸣犊墓在临洺县西南十二里,恐误。”
《广平府志》引用了《大清一统志》和《太平寰宇记》两部地理著作加以论证,窦鸣犊的墓就在永年。《太平寰宇记》是宋代的地理性著作,临洺县为汉置,当时的治所在今西阳城一带,北魏之后一说改治易阳城,即今临洺关。据此推断,窦鸣犊墓应该在临洺关西南十三里处。
时至今日,穿过历史的风烟来看,窦鸣犊虽然在历史上犹如浪花一朵,但也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如果窦鸣犊不死,孔子入晋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历史容不得我们猜测,只能去遐想……
窦鸣犊墓今日已经不见人间很久了,如果能够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够引起我们的关注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7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