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朱棣真的是窃国之贼吗?

朱棣真的是窃国之贼吗?


中国历朝历代的二代危机


近日在热映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棣可以说大放异彩,很多人因为朱棣领盒饭而选择弃剧,电视剧中的朱棣一家三代五口人可谓是有血有肉,打打闹闹,既是平常人家,又是帝王之家。但是剧中朱棣一直有一个心病,害怕史书,害怕建文帝重新出来,害怕后人说他是乱臣贼子。


朱棣是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但是实际上而言,他其实才是大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朱元璋建国立国,朱棣富国强国,远播国威于天下,但是,大家其实也都知道他的皇帝位置并不是从朱元璋那里继承来的,而是用了四年的靖难之役打下来的,换句话说,他的帝位并非正统,史书上说自古得国之正莫过有明,但是到了第二代得帝位就不正了。

如果我们在这里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更广阔一些,在整个史书中去探寻,其实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面临着一个二代危机,在帝国的二代继承那里总有着一个生死观等着他们去越过,如果能越过二代危机,这个帝国基本上就能有200~300年的寿命,如果越不过二代危机,庞大的帝国转瞬之间就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天街也将踏尽公卿骨。

在这里我们细数一下中国历朝历代的二代危机,看是否能发现一个隐藏在历史中的密码,秦朝:在赵高和李斯的共同策划下,假传始皇帝诏书,刺死扶苏,扶持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秦二世登基之后,既无才能,又无亲信,每日里饮酒作乐,由着赵高胡来,最终身死国灭,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灭掉六国,统一华夏,北据匈奴,南收百越的偌大功绩瞬间烟消云散,一切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汉朝:刘邦死后,指定的太子刘盈继位,但是刘盈始终活在吕后的控制之下,并最终酿成了诸吕之乱,眼瞅着,刘邦从一个村长起步一点点得到的天下就要姓吕,这时候,刘邦的旧臣周勃等人起兵,剿灭诸吕,迎立汉文帝,最终度过了帝国早期的波澜,而后文景之治,将汉朝带入了四百年的大汉天下

隋朝:隋朝的第二代帝王倒是个雄才大略的主,隋炀帝杨广,开运河,设科举,分化东西突厥,打压门阀政治,数次兴兵剿灭高句丽,可是他太能干了,一代人干了几代人的活,他自己精力十足,感觉还能再干个五百年,可是手下各各精疲力尽,累的要死,仔细一想,皇帝死了,自己就不用这么累了,转眼间,皇帝就吊死在了大殿之上,结束了近400年乱世的大隋也就这样结束了。


唐朝:唐朝的二代故事,基本上已经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演绎故事了,坊间巷里,白发垂髫皆能说出两句,这就是玄武门之变,大唐的开国之君李渊,在确立了太子之后,还在不断的让他们家老二在外领兵作战,建立功勋,最终赏无可赏李世民亲自动手,弑兄杀弟逼父做了这个皇帝之位,但因为篡权的终究是自家儿子,皇帝还是姓李,国号也不必去换,大唐自此延续了近三百年。


后面的故事我们不再细说,大致捋一下就好,宋朝的二代,太宗赵光义说是有金匮之盟,但是还是有史书里欲盖弥彰的烛光斧影,元代,忽必烈的继位基本上是打下来,明代,靖难之役,清代,多尔衮和多铎之争。

在罗列完中国历史上的二代危机之后,估计大家应该也能从中发现一些端倪,不知道大家能从中发现出一些规律?!

第一:权力的移交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很开心,然后就让李斯在上面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而这也是每一个帝王内心所期盼的,但是,他们的皇位到底是不是上天授予的他们不知道,但是,这个皇位,第一代的皇位,那都是靠着拳头硬,脑袋好使打下来的,做皇帝的这个人很优秀,是这个时代的翘楚,但是他们的孩子呢,是不是这个时代的翘楚?


帝位的权利交接不是法治社会下公司的权力交接,公司的权力交接,有政府,有法律的监督和保护,但是帝位的权利交接说是上天在看,万民在看,但实际上都是虚无缥缈的,更多的是那几个权臣贼溜溜的眼光在看着,就像是一头头的恶狼在盯着,尤其是天下刚刚打下来,法统民心还未定,大家刚从乱世里过来,眼瞅着乱世皇帝多如狗(魏晋南北朝)根本不值钱,这个皇帝是乱世的终结者,还是乱世的一分子(赵匡胤)呢,这些大臣有没有可能再次做从龙功臣,甚至荣登大宝呢?!

所以在二代的权力交接时,往往也就是权利的崩塌时,交接的好,从此法统确定,大家安心打卡上班,交接的不好,开始新的一段乱世,大家各自创业,上班再也不用打卡了。

第二:权臣的威望

刚开始打天下的,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谁也不知道谁是真命天子,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每一个反王身边的得力之人,很多都是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哪里有个敬畏,哪里有个上下间的秩序(刘邦),最终天下打下来了,皇帝对外宣称,我是上天选择的,是有天命在身的,身边的功臣说,你小时候要饭的时候衣服都穿不上,有个屁的天命,还不是兄弟们替你挡死(朱元璋)


权臣们并不是对于帝王不敬,而是因为这个天下打下来有他们的功劳,对于帝王更多的是那种黑社会里对于大哥的感情,好吧,天下我们一起打下来的,你做了皇帝,我们认了,为什么你死了你儿子也要做皇帝,你儿子的儿子也要做皇帝,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为什么我的子子孙孙就只能这么憋屈着。

所以很多权臣就在这样的心理有了谋反的计划,因为他们也有威望,也有兵权,也经历一个帝国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过程,创业他们也是专业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开国之君大杀功臣的原因所在。

第三:后宫权利的养成

帝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所指望的除了他手下的谋臣,将领们之外,还有一点也极为重要,那就是妻子,这里面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便是,刘邦的天下,楚汉相争4年,刘邦几乎一直在外征战,他的大后方关中一直是萧何在后面,但是,坐镇除了萧何之外,吕后和太子刘盈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毕竟吕后和太子才是自家人。在这四年的征战中,吕后在后方显然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权威,所以后来吕后帮刘邦杀掉韩信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后来诸吕霸占兵权,刘邦的旧臣几乎全都隐忍,这其中吕后的威望尤为重要。


所以汉二代刘盈,一直活在他妈的阴影之下(他爹根本没时间管他),刘盈的帝位几乎也是吕后耗尽心力保住的,所以,刘邦一死,这天下间几乎对吕后再也没了制约,刘邦的旧臣也只有等到吕后死了之后才敢发动兵变,吕后活着,估计他们也只有心无胆。不过情况好就好在,刘邦的旧臣比较仗义,没有太过夺权,迎立的新皇帝比较有能力,开创了文景之治。要不然大汉的这个天下早不知道姓啥了。

第四:帝王儿子们的定位

帝王们在创业的过程中,身边的资源都会尽最大的可能利用上,不管是根据地的财力,物力,人才,还是天时地利一个都不能落下,这其中帝王的成年的孩子,甚至是未成年的孩子,也都要用上,刘备摔阿斗,得到了部下的拥护,阿斗何止是未成年,还只是个宝宝,但是,能用。而帝王成年的孩子更要用上了。


李渊带着三个孩子东征西逃,朱元璋的儿子们老大监国,剩下的都撒在外面开疆拓土。就算是他们家老四谋朝篡位的时候也是老大监国,老二老三在外面拼杀。但是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只要自己的子女在外面做事,就必然会建立自己的班底,否则也做不成事情,当自己手下的班底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不管是自己内心深处,还是手下人的推波助澜,他们就都会产生对于更高权利的野心。

而这最为关键的就是他们的父亲,也就是创业帝王对他们的定位有控制了,这其中做的最好的就是朱元璋,对,没错,就是儿子造反,还成功了的朱元璋,朱元璋对他们的定位非常准确,老大就是做太子,就是做帝国的接班人,其余的儿子就是做将军,做亲王,不给他们任何妄想的空间,只不过后来太子早逝,太孙继位,削籓杀叔叔,这就不是朱元璋控制不了的了。

而这其中做得不好的就是李渊和朱棣了,李渊明知道已经做了天策上将的李世民内心野望极强,但却不采取措施,而是放任自流,结果导致皇室内部自相残杀。朱棣则是为了鼓励老二为他拼命,而不断假意暗示老二,结果最终导致老二被活活烤死。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关于中国历史上二代危机的原因,除此之外,不知大家还有何高见,可以共同分享。


本文原创,谢绝转载,如有转发请标明出处,感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6570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