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宋鸿 凡君
作为城商行的排头兵和较早布局消费金融的中小银行代表,南京银行积极把握金融科技发展,不断发挥科技支撑和管理作用,实现消费金融业务由“量”转“质”的飞跃。
凭借突出的科技创新和优异的风险管理,南京银行在《投资者网》“2019消费金融年度风云榜”评选中一举斩获了“消费金融风险管理奖”和“消费金融技术创新奖”两大奖项。
内外合力:速度+质量
截至2019年9月,南京银行资产规模达1.33万亿元。毋庸置疑,谋求“做强做精做出特色”的发展要求,早已深入南京银行的骨髓。
在外依托外资股东法国巴黎银行旗下的个人金融集团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经验和技术输出,在内将法国巴黎银行国际先进技术与本土经验紧密融合,潜心耕耘国内消费金融市场,持续推动业务创新和技术升级,经过长达十余年的积累,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业务融合多方优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截至2019年6月末,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获客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增客户达到307.6 万户,累计服务客户超1400万户。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深入消费市场的金融主体,2019年,南京银行持续发挥线下线上双支柱业务特色,加强数字化技术能力建设,有序推进产品创新、流程优化、客户分析与挖掘,消费金融体系日臻成熟。
风险管理:策略+技术
打造和构建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的铜墙铁壁,南京银行主要从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管控技术入手。
“根据目标客群和业务模式预设风险容忍值,将风险成本作为核定业务健康的重要指标管控,精准预测风险水平对业务盈利的影响。”南京银行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网》表示,将风险技术建设作为核心任务,紧紧把握无担保无抵押消金业务风险本质,将国际先进理念与国内市场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适应国情的风险管理技术优势。
据了解,南京银行在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方面成功打造了以“四大支柱”为核心的线下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包括全自动的决策引擎系统、全流程的风险管控方法、全覆盖的内控合规管理机制以及全渠道的资产质量控制模式,构成对风险管理的核心支撑力量。
将多年积累的线下业务风险管控的逻辑和方法移植和映射到线上,加快风险管控技术,消费金融着眼于重点防控线上业务的欺诈风险、信用风险及合作渠道风险,将核心金融数据和多维度新型数据综合利用,探索与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互联网业务风险管控技术。
例如通过多纬度的指标体系监控风险质态,以及开发业务运营的各类指标,包括客户的整体质量指标、各类产品进件量、审批通过率、业务申请集中度、业务投放稳定性等;开发风险质态的各类模型指标,包括核准率、不良率、逾期和不良的各账龄分析、拨备覆盖率、催收效率指标等。
通过监测分析,监控在实际运营中是否偏离设定的预期目标,并及时调整。由消费金融中心开发建成的运营数据监测系统平台,实现了对各类运营指标的系统自动化展示。
科技创新:多元+更新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深入、多元地使用科技,南京银行消费金融通过不断探索,持续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在消费金融业务的精准营销、风险管理、流程优化等多个层面。
“金融科技创新赋能在南京银行新一轮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南京银行将结合科技引领与数据驱动,以智能化、数字化和专业化的线上线下协同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南京银行董事长胡昇荣在鑫合金融家俱乐部2019年成员行年度会议公开表示。
而就目前而言,通过引进与创新,南京银行将技术内化成了实力。
人工智能方面,南京银行已成熟运用图像识别技术简化申请环节、运用文字识别技术建设智能机器人客服、运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智能语音外呼来提升催收效率、运用机器学习技术打造差异化催收项目以提升贷后管理效率。
大数据方面,通过客户的全景画像,进行精准营销,实现价格优化,开展交易欺诈侦测,辅助风险模型建设、客户信息验证,并开展存量客户差异化管理和助力合规检查,南京银行构建系统化的管理工具。
与此同时,创新也为南京银行带来了高效和突破,运用分布式账本和云计算技术成功打造互联网金融平台。2016年,南京银行与阿里云及蚂蚁金融战略合作,完成了国内银行第一家分布式核心业务系统——“鑫云+”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建设,实现一次性接入多家互联网平台和合作银行伙伴,并快速地开展消费贷款等多种互联网金融业务,赋能行业。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南京银行通过“鑫云+”新合作11家渠道金融产品;与日照银行等多家中小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合作。截至2019年6月末,“鑫云+”互金平台累计获客户1473万户,存款账户226万户。
此外,还积极引入人脸识别、活体检测、指纹识别等技术,南京银行在提高客户身份鉴别的有效性、简化贷款申请流程、以及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基础上,还能保障APP和微信的登录安全,助力贷前反欺诈手段有效实施。
毋庸置疑,坚持围绕“科技赋能业务发展”的工作目标,以“开放、创新、融合”为工作思路,强化科技管理及金融科技体系建设,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以科技手段为载体,推动业务向精细化、场景化、数据化、标准化和体系化发展,也实现业务的高质发展和突破。(思维财经出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56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