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成年人,要敢于发现自己的致命缺陷,优化自己的人生体验

成年人,要敢于发现自己的致命缺陷,优化自己的人生体验

头条的朋友们,大家好。初来乍到,我得先介绍下我自己。我是一名人工智能工程师,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模型。这个不重要,来这里,我总不会给大家介绍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这些是个什么玩意。重要的是,我这个人,喜欢思考,喜欢折磨这个世界是怎么样一个存在,我的偶像是万维钢,他在得到的三季《精英日课》我都有订阅,特别期待他的第四季,因为第三季开头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系列实在太过瘾,他预告第四季开篇要讲量子力学,这对我来说,是个超级大的诱惑。提到偶像,有点激动,有点跑偏了。另外,我特别喜欢思辨,所以《奇葩说》从第一季看到第六季。从这些爱好中,大家应该对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多少有了初步的了解,我自己总结就是,一个被“辩论”耽误了的“物理学家”,最后变成了一个程序员。

一个被“辩论”耽误了的“物理学家”,最后变成了一个程序员

介绍完自己,我再来介绍下我后面写文章的定位和方向。我的写作方向主要是关注个人成长和思维升级,把自己生活中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每天问自己一句话“我的头脑比昨天更灵活了吗?”。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成长轨迹,我相信,我通过在这里不断输出,会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也希望因此结交到趣味相同的朋友,一起交流,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我把我的思考分享出来,或许能影响到一些人,对一些人有所帮忙,这是我最期待的事儿。

我的头脑比昨天更灵活了吗?

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我这个人以及我要写什么文章有了基础的认识,下面我就给大家分享我近期思考的一些事儿。

我们想要成长,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先认识到有哪些东西在阻碍我们成长。我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总结了五大障碍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

完美和怕受挫的情结

大家想想,有没看过那种有课后习题或课后思考题的书,我们看完第一章节的内容之后,总是感觉受益匪浅,收获很大。然后当你来到课后习题之后,你第一个冲动就是跳过它,直接去看第二个章节,我们不敢去面对那些习题,为什么?

或者我们看一些书,看完了也就完了,但理性上会告诉自己,我需要针对这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但最终往往是无疾而终,为什么?

合理的解释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维护自己完美形象的需求,直接点说,就是“自恋”是与生俱来的。看完书之后,我们的感觉是完美的,我们觉得书上讲的知识我们全都懂,我们想维持这种感觉。而当我们提起笔要写读书笔记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对这本书的框架、核心思想都几乎没有什么概念,这会让我们很受挫,我们讨厌这种感觉,大多时候,我们会选择逃避这种感觉。

这种情结非常顽固地影响一个人的执行力。它让一个人以自己骗自己的方式来取悦自己,从而成功的阻碍了自己的成长。针对这个症状,我们首先要识破它,然后用实践来检验自己,重执行,不能多想,先干再说。

爱攀高枝,不顾低垂的果实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喜欢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却忘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写作这件事情,我们很容易就去追求什么写作技巧(爱炫技),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是写作内容。一篇好的文章好的内容占90%,技巧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必须先有好的内容,再通过一些技巧来修饰,形成一篇好的文章,这里要强调的是,即使你不懂技巧,好的内容就足够吸引人了。

生活工作中,有太多这种事了。拿我们人工智能的模型来说,好的数据集比算法优化重要的多,而很多工程师却喜欢搞算法优化,而不去好好整理数据集,好的数据集可以提升模型性能100%,而算法优化对模型性能的提升空间非常有限。

我们做一件事情,它是有很多低垂的果实的,很多人连低垂的果实都没摘完,就一心想着最上面那些高挂的果实。他们找来梯子、长杆,拼了命的摘那些高挂的果实,最后的收获可想而知。而被他们冷落的是,那些只要弯腰就可以摘取的低垂的果实。正确的做事顺序应该是,先把低垂的果实摘完,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要不要去摘取高挂的果实,因为高挂的果实有可能让你入不敷出。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种现象在程序员这个行业中特别常见。行业的分工越细,越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因为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至于根本看不到外面广阔的天地。一个项目,你跟程序员沟通,他们一般只看到技术实现的问题,选择性的忽略业务问题。而当他们真正自己去带一个项目,跑完全流程时,才会发现,原来除了技术,还有太多太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与客户的沟通,风险控制,进度管理等等。跑过整个项目的程序员回过头来做技术,他不会一下子就陷入代码的细节,而会先评估这个技术的适用场景,性能,优势,劣势,成熟度,最后才是如何使用和代码细节的问题。

前几年,我在学校旁边开了一家奶茶店,我根本没搞懂做生意该怎么做,不去想怎么推广,转化,留存,而是在那边纠结于菜单怎么设计好看,现实是什么?是你用手写菜单就可以,用户根本不在乎你的菜单长啥样。这叫放弃整片森林,在一棵树上吊死了。大家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开店的结局是什么。

随时记住你在地图上的位置 ,别迷路很关键。

沦为情绪的奴隶

人除了理智,还有情绪。人最难控制的也就是情绪,《奇葩说》大王说她学会了一个新词,叫“情绪自由”,现实是大部分人是没办法情绪自由的,我们其实是受控于基因和本能,很难做到情绪自由。那是不是这样,我们就甘于臣服于本能呢?答案是不是的,我们确实无法完全情绪自由(如果自由了,你也就成佛了),但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努力靠近,而这,完全是可以的。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是进化的产物,我们之所以成为这样,没有被淘汰,说明我们身上的这些特质对我们是有用的,所以我们没必要改变它。这种思想很危险,它认定存在即合理的道理,反过来讲,就是它已经最优了,没必要改进,这么说,大家就看出矛盾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盲目崇拜进化,人类由于文明的高度发达,早于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进化的影响,且进化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我们身上的这些特质最适合于什么时候?没错,农民耕时代。很多适用于远古时代的本能对于如今的现代社会,早于不适用,而它没办法短时间内做出改变。我们常说的“富贵病”就是远古的身体与这个现代社会严重脱节的表现。

就说我自己,以前开车的时候,很容易犯路怒症,看不惯很多人的开车行为,容易自己生闷气。后来我开始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这种情绪,我开始知道这种情绪没用,而且有害,它会反噬自己,我决定改变它,但是真的很难,直到现在,我也不敢保证不会再犯。但是,比起以前,犯这病的几率大大减少了,我的情绪比以前,自由了很多。而你一旦这么做,你就会开始识别一切有害的情绪,做到坏情绪起,马上识别,情绪落,就像云卷云舒一样自然,最大化优化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说这价值几何?

识别哪些情绪对自己无益,屏蔽它。

选择困难症

很多人有选择困难症。你给他十个选项,他在十个选项看来看去,根本不知道选哪个适合自己,内心的活动是非常纠结的、混乱的。而如果你只给他两个选项,他能马上告诉你,他想要这个,不要那个,内心的活动波澜不惊。我们前面说过,要理顺自己的情绪,当我们面对众多选择时,我们如何可以让自己的情绪不纠结,不混乱,怎么办?如果这个选择无伤大雅,那么我们就随机选择一个好了,没必要纠结。如果这个选择很重要,更不能纠结,而是要花力气去做调研、分析,用理智来解决问题,而不要被负面情绪所影响。

面对众多选择,我们纠结的根源在于贪全,不懂取舍。还记得中学语文老师的话吗?作文写不出来,要吗是你真的没有墨水,要么就是你墨水太多了。墨水太多的人,总想着什么都要往里塞,而不知道塞哪里。我们看一本书,总是要把所有内容都看懂,或者强迫自己从第一页按顺序往下看,生怕错过什么。大部分情况是中间有一个章节没看懂,就再也不看后面的章节了,就此尘封。这是很可惜的事情,这个章节不懂,后面的总有你能消化的,我们因为贪全而不懂的取舍,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人啊,是个很奇怪的动物,他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最大的本能,你猜,它是什么?没错,就是懒惰。你想想,在职场中,如果你的老板或者上级不给你任务,或者给你的任务没有 deadline ,你是不是根本没有动力去做事?你如果没有目标,你就会选择无所事事,然后心理发慌、空虚,然后继续无所事事,如此反复。这就是没有目标带来的恶果。所以要跳出这个恶性循环,我们首先得承认我们人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得靠目标驱动,所以必须给自己定个目标,比如写文章,我要周更或者日更,目标非常清楚,就很容易坚持下去,最后收获自己的成长。

读到此处的读者,也请你检视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障碍物在阻碍你的成长呢?如果下定决定优化自己的人生,就跟我一起每天观察自己,反思自己,分享出来,你也会跟我一样发现自己的成长,并且收获成长的快乐。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带去一些启发和帮助,成长需要结伴,如果有任何问题,大家可以留言,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我是@苏钢,人工智能高级工程师,欢迎关注我,专注于思维升级和个人成长,每周至少更新一篇独家思考文章,欢迎评论和转发,一起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5481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