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灭掉中山国的进攻下,中山国多次割让城邑给赵国,以换取赵武灵王撤兵。那赵国呢!?赵国本来也有一鼓作气,拿下中山的势头,可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赵武灵王却一再见好就收,几次撤回大军,那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为什么不一口气拿下中山国呢?
在赵武灵王的性格里,有一种做事谨慎,力求稳妥的特点。所以,虽然当时中山已经在赵国的攻击下,奄奄一息了,但赵武灵王还是抱着“归息士民而复之。”的原则,数次撤回了赵国大军。《战国策·魏策》则把这个过程,形象地称之为“中山数割数伐。”也就是赵国一次次进攻,又一次次迫使中山割让土地。而等到中山国,实在没有土地可割让给赵国时,那好,彻底消灭中山的时机终于成熟了。于是,赵惠文王3年,赵国军队攻占了中山国国都灵寿,迫使中山王( 切次音)逃往齐国。说明一下,关于这个中山王 的名字,古读音已经失传,找不到具体读音。为这件事情,我还专门去请教过编写《赵国史稿》的沈长云教授。他告诉我说,能找到正确读音就找,实在找不到,自己怎么读也不为过。所以,如果大家以后遇到类似问题,不妨也可以按照沈长云教授说得方法处理。(切次音)跑掉后,赵武灵王就把中山国最后一个傀儡之君“胜”,迁徙到了肤施。说迁徙是好听话,实际上就是把“胜”押送到肤施,软禁了起来。从此以后,中山国就算是彻底灭亡了。
那么,赵国消灭中山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过程呢?如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山数割数伐。”这句话,就不难发现,实际上赵国伐灭中山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蚕食的过程,是一点一点把中山吃掉的。从赵武灵王19年,第一次进攻中山,到赵惠文王3年中山被灭,赵国一共耗时12年,多次出兵!那么这个过程为什么这么缓慢呢?赵国不是已经实施胡服骑射,军力不是已经很强大了吗?怎么还这么慢呢?其实啊,这也正是赵武灵王高明之处!甚至可以这么说,蚕食中山,是赵武灵王很早就制好了的一个既定政策。那么他为什么要制定蚕食中山的计划,而不是鲸吞呢?首先一点,因为中山国毕竟也是一个“地方五百、战车千乘”的国家。他的实力虽然不如赵国,但是,你要想彻底消灭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并不容易,根本不是心急的事儿。所以,《战国策·赵策三》里就记载说“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其实赵国投入的兵力和时间,远远要大于这个记载。二十万对于我们现在来讲,可能算不上什么。光邯郸地区的人口,现在就已经八百多万了。可那个时候,不一样。战国七雄,七个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才不过2000万左右。均分到赵国,也不过300多万人。20万士兵已经占全国总人口量的十分之一,这对当时的赵国来讲,已经是相当不少了。而打仗打什么?说到底,打仗其实就是在打钱,就是拼实力。20万人一天需要花多少银子?供应20万人的消耗,又该调动多少人力、物力?所以,进攻中山,对赵国的消耗,其实也是相当巨大的!因此,赵武灵王这才会制定蚕食中山的计划,边打边休养生息,好让战争消耗得到有效补充。这是一点。再有,当时赵国周围的诸侯国都眼睁睁地盯着,如果赵国不惜国力,一次性把中山解决掉,那必然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恐慌,甚至会联合起来对付赵国!这样一来,赵国就会像我们前面讲过的齐国伐宋一样,必然会得不偿失。所以,从这方面考虑,赵武灵王也不能不把战争的步幅放慢些。还有一点,中山国也是个人口比较密集的国家,一旦遭到进攻,中山国的国民也势必会进行顽强抵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赵国消灭中山的速度。尤其是,中山跟赵国地理位置接近,民风、民俗也都比较剽悍、善战。所以,当国家面临灭亡的时候,中山的民众不可能说坐视不顾!《吕氏春秋·贵卒》篇曾记载,说:“赵氏攻中山,中山多力者曰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几至将所而后死。”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段话是说,赵国攻打中山的时候,中山国有个大力士,名字叫吾丘鸠。多力就是力气大的意思。打仗的时候,这个大力士吾丘鸠,身上穿着铁甲,手里拿着铁杖跟赵军厮杀。凡是吾丘鸠铁杖所击打的无不破碎,所冲击的,无不陷落。战争中,吾丘鸠举起赵军的战车来投掷赵军战车,举起赵军士卒来投掷赵军士卒。当他几乎就要冲杀到赵军主将所在地的时候,终于还是寡不敌众,被赵军杀死了。从这段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年的中山国,其实抵抗还是相当激烈的。但是,中山国毕竟弱小,再加上失去了齐国援助,虽然拼命挣扎,虽然它有吾丘鸠这样的勇士,但中山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灭亡的厄运。而赵国则在齐国、燕国等国家的帮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最终灭掉了中山国这个心腹大患。从此以后,赵国南北领土终于连为一体,通往代郡的道路也得以畅通。而这对于赵国来讲,可谓是意义极其重大的。因此,《战国策·秦策》把这一事件评论为:“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也就是讲,通过消灭中山,赵国独吞了中山国方圆近五百里的土地,由此国力、军力大大增强,天下的诸侯国很难再打败兵强马壮的赵国了。
酝酿多年的计划终于如愿以偿,赵武灵王自然是高兴万分。所以,当赵国的凯旋之师回到邯郸后,赵武灵王特意“行赏、大赦、置酒脯脯五日。”让全赵国老百姓,随便吃,随便喝整整五天,费用全由国家来买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邯郸城内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现在话说,叫狂欢节,邯郸城内已经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我们知道了,赵灭中山的过程,是采用了蚕食的方法。但是,在此之前,赵国已经建立了骑兵部队,并且还从胡人中征调了部分胡骑参战,而前面的讲述中,似乎这些战争并没有多少骑兵的参与,那么,当时的真实情况,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关于赵武灵王创建的骑兵部队,他们究竟在歼灭中山的多次战役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文献里其实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史记·赵世家》里的一些简要记述,来粗略分析一下。《史记·赵世家》里说,赵武灵王21年攻打中山的时候“牛剪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刑音),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这段话里所说的,“牛剪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其实就是指,牛剪统领着车兵和骑兵。赵希泽率领着胡、代两地的军队,那胡、代是什么样的军队?毫无疑问,当然是代郡和胡人的骑兵。所以,北路的赵军,实际上就是一支骑兵部队,至少,绝大部分应该是由骑兵组成。而且,从他们进兵路线来看,曲阳,丹丘、华阳、鸱之塞这几个地方,全都是山区。那山区是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在山里走路有个特点,叫“望山跑死马”,路途不但长,而且还很难走,连马都尚且承受不了,更何况是那些身着重甲、手拿着长戈的重装步兵呢?所以,当时攻击中山北部的部队,如果不是骑兵部队的话,恐怕很难拿下这几座地势险要的城邑。
这是胡服骑射改革几年后,赵国骑兵在中山战场上的表现。其实自从骑兵部队建立之后,在赵国日后所有的军事扩张中,骑兵一直是积极参与的。但是如果大家就此就认定,说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开疆拓土,创造了鼎盛赵国的主力军,就是骑兵,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在人们的印象里,赵武灵王一生最主要的功业,就是实施了胡服骑射改革,而且赵国所取得的成就,也大都是在胡服骑射之后完成的。这样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觉得赵国之所以能够强盛,主要的功劳就在于骑兵。然而,仔细研究史料,我们不难发现,情况其实并非如此。赵国骑兵虽然作为一个战略兵种,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战国争霸的舞台,但他们却并不是当时赵国开疆拓土的主力军。那么又是什么兵种创造了古赵国的辉煌战果呢?赵国的骑兵,在当时又究竟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赵国骑兵部队的出现,虽然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作为一个新型战略兵种,骑兵由于受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它还不具备担当主力军的实质。你比如说,但凡是论及先秦时期,某一个国家实力的时候,往往会说这个国家“带甲”者多少多少,或者说这个国家是“千乘之国”或者是“万乘之国”。“带甲”就是指步兵,“乘”则是指战车。也就是说,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强弱与否的标准,是以步兵、车兵数量的多少,作为依据的。大家都熟悉象棋吧?下象棋的时候,横冲直撞,往来无所顾忌的,是车,也就车。兵呢?虽然杀伤力不强,但却数量众多;马其实就是骑兵,不但数量有限,而且行动也有限制。这是在棋盘上,在战国时期,真正战争里,更是这样。你比如说,在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30多年之后的阏(饿音)与之战时,赵国大将赵奢曾命令赵国士兵“卷甲趋之,二日一夜至。”也就是赵奢让士兵急行军,两天一夜,从邯郸紫山附近赶到现在的山西和顺。那么,步兵急行军的速度是多少?也就是一天100多里地。而从邯郸到和顺的距离是300多里地,正好跟步兵急行军的速度、时间都吻合。而如果要是换成骑兵呢?一天多,就能赶到,根本就用不了这么长时间。这就说明,当时赵奢所率领的赵军,还是一个以步兵为主的部队。而赵奢是什么人?赵奢号马服君,所谓马服、马服,言能服马也。也就是说,赵奢是位深通战马习性的将军。而就是这么一位深通战马习性的将军,尚且没有大量骑兵可以指挥,我们就不难推断出,那个时候,赵国的骑兵总量还是非常有限的。另外,我这里需要要说明一下,关于阏与这个地方的读音。这个字,在新华字典里,有三个读音,一个是读烟,一个读鱼,另一个读饿!张建华先生编写的《邯郸历史大事记》,里面度作“饿”,《史记》校注里读作“烟”,我没去过山西和顺,不知道,在当地,老乡把这个地方读成什么,大家自己选择。
这是我们通过阏(饿)与之战,或者说是阏(烟)与之战,来分析当时赵国骑兵的情况。紧接着,在阏与之战爆发10年之后,秦、赵之间再次爆生了一次空前惨烈的战争,这就是长平之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4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