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立近两年之后,百行征信终于发布其App。
1月14日,百行征信App在各大应用市场陆续上线,主要提供信用资讯以及个人报告查询服务。根据个人信用报告样例,报告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身份信息、居住信息、职业信息)、信贷记录(信贷概要、非循环贷款、循环贷款)、本人声明、异议标注及查询记录。
个人征信市场正在发生一些显著的变化。央行即将上线二代征信,原八家个人征信业务试点也正在转型,与金融机构“脱钩”。
百行采集三类信息
百行征信的个人信用报告与央行的个人征信报告并不完全重合,其数据来源方面,百行征信在其用户协议中称,其采集的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三方面。
具体为:(1)个人身份基本信息:例如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通讯地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2)个人借贷交易信息:例如贷款发放机构、贷款金额、授信额度、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实际还款记录、担保信息等个人信息。(3)能够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例如人民法院披露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政府相关部门所提供的特别关注名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此外,不会采集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百行征信2018年3月设立在深圳,是目前唯一 一家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市场化公司,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等8家共同发起组建。公司于月19日在深圳注册成立并落户福田,注册资本10亿元。
去年11月,百行征信披露,已有个人信用报告、特别关注名单、信息核实核验、反欺诈、百行信用分、百行征信APP等产品和正在筹备中的小微企业征信业务。截至目前,百行征信个人信用报告累计使用量突破3500万笔,特别关注名单和信息核实核验产品累计使用量突破1500万笔。
央行二代征信即将上线
与之同时,央行即将上线二代征信。
1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报道,央行拟于1月20日左右上线“二代”个人征信查询功能,但二代征信报送功能或将延迟至5月上线。
征信系统与个人买房申请房贷、消费贷款等密切相关。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与“一代”相比,二代征信解决循环贷、信用卡大额专项分期、共同借款人、企业为个人担保、个人为企业担保、逾期后还款信息等一代征信无法覆盖的信息。
二代征信中,新增加“共同借款”信息采集内容,体现夫妻双方的负债情况,即便离婚。此外,将完整展示个人学历信息、就业情况、电子邮箱信息、通讯地址、户籍地址、所有个人手机号,配偶信息也会较完整体现。
新版征信报告还将纳入更多公共机构信息,比如除传统的借贷信息之外,电信业务、自来水业务缴费情况,欠税、民事裁决、强制执行、行政处罚、低保救助、执业资格和行政奖励等信息等。为他人提供担保也会上征信报告。
不过,新版征信报告还款记录延长至5年,记录详尽的还款信息(即便销户也有详尽的还款记录)、逾期信息。
2019年1月至11月,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累计查询量分别为21亿次和9772万次,日均查询量分别为628万次和30万次。
8家试点转型
随着百行征信拿到唯一一张个人征信拍照,原8家个人征信业务试点机构陆续退出征信业务。
去年末,多家媒体报道称,蚂蚁金服方面表示,芝麻信用很早即宣布和金融机构不再进行任何形式合作,因此和金融机构解约也在分批进行中。
彼时,蚂蚁金服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时表示,“芝麻信用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我们聚焦在商业信用服务领域,服务好实体经济。同时,我们会不断升级我们的产品,加大和金融机构合作共赢的力度和深度。”目前芝麻信用已经在租车、租房、购物、出国签证等近40个行业提供了上千种信用服务。
腾讯旗下在这一领域的业务重心转向微信支付分。
1月9日,在2020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支付团队披露,微信支付分用户数已突破1亿,覆盖30多个行业,80%的押金用户已开始享受免押金服务。微信支付分用户年龄主要集中于20至35岁,且下沉城市的用户增长更快。每个支付分用户每月平均使用支付分服务3.8次。
微信支付分在商业逻辑上主打“商户信任”和用户体验。比如使用微信支付分免押租赁充电宝、丰巢管家等。
微信支付页面显示,其从身份特质、支付行为和信用历史三个维度综合评估个人信用。其中,与微信支付相关的消费情况、与微信支付分相关的守约、负面情况都是重要组成参数。微信支付团队表示,将持续探索信用档案、极速退款等新的产品模式。
1月8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支付司副司长穆长春发文表示,征信不是超级警察,不能用于管理私生活,也不是为了评选社会道德楷模;征信系统是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社会大众的隐私保护、信贷公平性等公共利益,应该本着“最少、必要”原则进行信息采集、保存和加工,这样才符合公共产品的要求。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3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