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交易心态的谈论是个老话题,有过一段交易经历的朋友,都应该明白交易心态对于交易“成败”的影响,起初很多交易新手在进入股票市场的时候都把交易技术作为交易成败的关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易之后,会发觉由于自身的很多的原因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执行交易纪律。在股市里,卖出股票看似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有些人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股票卖出技巧,所以在不该卖出的时候卖出,在该卖的时候没有卖,最后就是收益减少,甚至最后股票被套。
一、股票卖出首要六大原则:
大盘原则:大盘下跌时尽量空仓或轻仓,大盘盘整时不贪,有10%或以下的利润就考虑平仓,大盘上攻时选择最强势的个股持有。
板块原则:大盘上攻时,个股呈现板块轮涨的特征,判断某一时期的主流板块,选择板块中的龙头追入。记住,资金有获利回吐的特性,没有永远的热点,努力寻求新的热点,在启动时迅速介入。
价值原则:选择未来两年价值增长的股票,至少未来一年价值增长。记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价值规律,它和波浪理论和江恩理论等同是自然法则。
资金流原则:资金流入该股票,慎防股票的获利回吐 趋势原则:股价呈现向上波动的趋势。
资金管理:现金永远是最安全的,定期清仓,保障资金的主动性,等待机会,选择合适的时机重新建仓。
共振原理:价值趋势向上,价格趋势向上,股票价格短线、中线、长线趋势向上。基本面和技术面都无可挑剔的股票是最好的股票。
二、卖出股票技巧把握
1、设立止损点。凡是出现巨大亏损的,都是由于入市的时候没有设立止损点。而设立了止损点就必须执行。尤其在今天刚买进就套牢,如果发现错了,就应该卖出。在斩仓的时候,可能不忍心一下子全卖出,那就只能“快刀慢割”。
2、不怕股票下跌怕放量。有的股票无故下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交量的放大。有时是庄家持股比较多的品种绝对不应该有巨大的成交量,如果出现,十有八九是主力出货。所以,对任何情况下的突然放量都要极其谨慎。
3、拒绝中阴线。无论大盘还是个股,如果发现跌破了大众公认的强支撑,当天有收中阴线的趋势,都必须加以警惕!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见了中阴线都应该考虑出货。
4、只认一个技术指标,发现不妙立刻就溜。给你100个技术指标根本就没有用,有时候把一个指标研究透彻了,也完全把一只股票的走势掌握在心中,发现行情破了关键的支撑,马上就走。
三、十大经典卖出方法把握
1、光头光脚大阴线卖出法
2、高位双阴线卖出法
3、成交重心下移卖出法
4、巨量乌云盖顶卖出法
5、高位横盘卖出法
6、缩量上行经典卖出法
7、相对高位经典卖出法
8、相对高位螺旋桨卖出法
9、高位孕出线经典卖出法
10、高位三连阴卖出法
四、卖出时机
1、大盘行情形成大头部时,坚决清仓全部卖出。上证指数或深综合指数大幅上扬后,形成中期大头部时,是卖出股票的关键时刻。
2、大幅上升后,成交量大幅放大,是卖出股票的关键时机。当股价大幅上扬之后,持股者普遍获利,一旦某天该股大幅上扬过程中出现卖单很大、很多,特别是主动性抛盘很大,反映主力、大户纷纷抛售,这是卖出的强烈信号。
3、尾市拉升时卖出。跌势初期,有的主力会努力护盘,在尾市利用少量大单将股价复原,这也是减仓的好时机。
4、逢大阳线卖出。跌市中的大阳线往往是主力在震荡减仓,既使不是减仓,也不能持久。主力的拉高举动,将为你提供绝好的出逃机会,这时千万不能贪心,心存犹豫将错失宝贵战机。
散户要远离赌徒思维,提升大局意识
股市从来不缺碰运气的赌徒,太多人在高股价时盲目乐观,在股价走低时舍不得割肉。这种赌徒思维,从股市完美复刻到了职场。
有些人经不住短期薪资提升的诱惑,跳槽到那些借着风口火一把,噱头大于实质的新型产业,工资是暂时上去了,但公司业务经营并不健康,甚至崩盘迹象明显。可还是贪恋眼前的利益不肯离开,等虚荣的泡沫破裂,只剩一地鸡毛,被动地等待降薪或裁员。学不会及时止损,就只能做股市里被套牢的股民。
工作和炒股一样,要拥有大局意识,不仅要低头做事,更要时时抬头看看所在行业的泡沫有多大,看所在公司的业务是否可持续,看所在岗位的技能是否有上升空间,是否可迁移。这样才能在虚假的繁荣之下参透本质,及时止损离开,全身而退。
除此之外,更要学会止盈,在风雨飘摇的股市和职场里获取更多利益。高手的止盈策略,是在股市表现最强劲的时候出手,在所有人都牢牢把股票攥在手里时,他反其道而行,选择卖出,让钱稳稳落袋。
股市的止盈是在“高点卖”,职场的止盈则是在“高点跳”。在原有公司已经无法跟上你的节奏时,趁着你的强势期去寻找更广阔的平台,薪资溢价会更高,钱和心都不会受委屈。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如自行操作,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自负。)
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若您对股市投资经验及选股技巧有所感兴趣,不妨关注我的公众号——A股锦囊(Yslc7463),获取第一时间的投资情报和更多的选股技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