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推出了一个肥胖仁厚、大智若愚的朱高炽,那么在历史上,明仁宗朱高炽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让我逐一道来。
朱高炽自幼勤奋好学,在朱元璋时代成为燕王朱棣的世子。有一次,朱元璋要他和其他几位世子分别检阅卫队,只有他一个人晚回来了。朱元璋问他原因,他说:早晨太冷,让卫兵们吃完早饭才检阅的,所以回来晚了。朱元璋看朱高炽比较特别,就让他阅读官员们的汇报,朱高炽就专挑与军民利弊有关的汇报,先转达上去。朱元璋问朱高炽:过去水灾和旱灾较多,百姓怎么渡过?朱高炽答道:依靠圣君的抚恤和帮助。朱元璋不由地赞赏道:孙子有帝王的胸怀啊。
朱高炽当太子的时候,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每次都由朱高炽监国,处理政务。那时,朱高炽就显露出爱民之心,各地一旦发生水灾、旱灾,他都及时赈灾、救济百姓,他因此名声大振。当皇帝后,朱高炽更加爱民如子。黄河涨水,冲击了河南开封等地,朱高炽就免除了当地该交纳的粮食。河北隆平闹饥荒,户部请示朱高炽,准备把国库的麦子借给百姓度饥荒。朱高炽当即说:还借什么,直接发给百姓。山东等地的百姓缺粮,朱高炽就决定让这些地方的百姓夏秋时交一半的纳粮。负责起草诏书的大学士杨士奇说:皇上您恩典百姓,是不是先告诉户部和工部一声。朱高炽说:救民如救火,不能迟疑,户部和工部会考虑国库的不足,必然有不同意见,所以先下诏书,然后再告诉他们。这真是以民为本,宁可国家消耗,也要照顾百姓啊。
朱高炽在实施政务时还充分考虑百姓的利益,他曾亲自下到田地干活,体验农民的辛苦。各地上报降雨的情况,通政司要集中上报。朱高炽对此说:朝廷了解降雨情况,是要掌握什么地方有洪涝现象,以便采取应对措施。现在集中到通政司就过期了,必须马上上报。他还命令各级官员检查朝廷法规不利于百姓的地方并上报,地方遭灾不上报的官员视同犯罪。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朱高炽把百姓负责养的官马分散到各卫所,并禁止卫所官吏擅自驱使屯田士兵。对官吏使用的物资按价买卖,对任意摊牌、盘剥百姓的严惩不贷。
朱高炽深知苛政猛于虎,他下诏强调:刑法只能禁暴止邪,把百姓往好的方面引导,并非一定要诛杀。现在官吏牵强附会,造成了冤假错案,我非常怜悯受冤枉的百姓。今后要全部依法定罪,就是我因个人好恶而法外用刑,法官要上奏。五次复奏不批的,要会同三公、大臣一起上奏,批准后才能执行。各级官吏不能鞭打囚犯,乱施宫刑,自宫者处以不孝罪。没犯有谋反罪的,不能株连家属。朱高炽还强调:古代盛世,广纳民言,依靠资历和威望,达到以一儆百。现在奸人诬告,法官严酷,唯恐不能降罪于人。因为刑法使用不当,百姓不知所措。所以除非诽谤,对上告者一律免除惩治。
为了防止冤假错案,朱高炽让大学士和有关部门详细审查囚犯。他宽厚待人,下令把流放充军的官吏释放回家。对“靖难之役”中受到严厉惩处的建文帝诸臣家属,朱高炽两次下令赦免。第一次释放了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和习匠、功臣家做奴受苦的诸臣家属,恢复他们的百姓身份,归还他们的田地。对因谈论政事被贬黜、流放的,也照此办理。第二次,朱高炽宽恕了建文帝诸臣受牵连的外亲们,有全家戍边的,只留下一人,其余全部放回。
由此可见,在朱高炽身上,“仁”是恰如其分的,这也是他执政的主基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7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