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斌对魏国使者说:“如果魏王能够采纳我的主张,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饭,那么,我也愿意帮他治理国家;如果魏王不听我的主张,只是给我提供锦衣玉食,那么,我更愿意当一个普通老百姓。”
孔斌,字子顺,孔子的六世孙,战国末期鲁国人。他从小饱读诗书,闻名乡里。
魏安釐王听说孔斌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重金聘请他。孔斌对使者说:“如果魏王能够采纳我的主张,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饭,那么,我也愿意帮他治理国家;如果魏王不听我的主张,只是给我提供锦衣玉食,那么,我更愿意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再说,魏王也不会在乎缺少一个老百姓吧!”魏国使者再三请求,孔斌才决定前往魏国。
魏安釐王亲自出城迎接孔斌,拜他为国相。
孔斌拜相图
新官上任三把火。孔斌一上任,就选贤任能、奖罚分明,同时,罢黜不称职的官员。这些官员四处散步谣言诋毁孔斌。
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孔斌,孔斌镇定自若地说:“自古以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难免被别人诽谤。子产在郑国担任国相,三年以后流言蜚语才停止;我的先祖孔子在鲁国当官,三个月以后诽谤才终止。现在我每天考虑国家改革的大事,尽管比不上前代圣贤,也顾不上那些诽谤之言。”
孔斌不惧毁谤、忍辱负重地推行改革,但他的建议却得不到魏安釐王的重视。
当时,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激战。魏安釐王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大多数官员都认为,秦赵相争,魏国坐收渔翁之利。
但孔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秦国乃虎狼之国,如果灭了赵国,就会攻打魏国的。这就好比燕雀在房梁下筑巢,母喂子食,其乐融融,自以为很安全。可是有一天,火焰从屋顶的烟囱冒出来了,眼看就要烧着房梁了,燕雀却面不改色,不知灾祸将要降临到自己头上。如今赵国的灾祸就要殃及魏国,你们却无动于衷,这与燕雀有什么分别呢!”虽然孔斌大声疾呼,但魏安釐王却不以为然,仍然选择坐山观虎斗。
燕雀在房梁下筑巢,自以为很安全
后来,孔斌的建议屡次被拒,他长叹一声:“看来我的建议不合魏王的心意,如果继续担任相国,享用俸禄,那不成了白吃饭了吗?这样的话,我的罪过可大了。”说完,仅当了9个月魏相的孔斌就称病辞官了。
有人对他说:“魏王不采纳你的建议,你可以去其他诸侯国当官啊。”
孔斌说:“崤山以东各国都要被秦国吞并的。韩、赵、魏三国割地苟活,燕、齐、楚很快也会屈服。所以,我预计不到二十年,秦国就会统一天下,而秦国不施行仁义,我是决不会去那里的。”
秦灭六国示意图
历代以来,任何一次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年商鞅变法,不怕流言蜚语,慷慨陈词,与孔斌何其相似!不同的是,商鞅遇到了明君秦孝公,孔斌遇到的却是昏君魏安釐王。结果,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只是时间上比孔斌预计的晚了18年而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7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