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争做出彩河南人丨房卫平:给棉花治病的专家

争做出彩河南人丨房卫平:给棉花治病的专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小平

1月6日,记者如约在省科协见到了房卫平。作为省科协副主席,同时又是长期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工作的专家,56岁的房卫平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放下手中的活儿,房卫平热情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棉花的故事。

“棉花是极为重要的生活和战略物资,可是被称为‘棉花的癌症’的黄萎病,一直是制约棉花生产的一大世界性难题。”房卫平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棉花黄萎病的几次大暴发,严重危害了我国的棉花生产,不少连片棉田减产甚至绝收。

“黄萎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能存活多年,加之病原菌变异频繁,所以采用喷药、轮作倒茬等传统防治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成为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防控途径。”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房卫平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培育优质抗病高产棉花新品种上。

选育抗病品种,必须有合适的抗源。但是陆地棉种里缺乏免疫或高抗黄萎病的种质资源,严重影响了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的育种进展。“选抗病材料是很费劲的,我们需要在田间一株一株地筛选。”房卫平告诉记者,当时他们7个研究人员守着30多亩试验田,从挖沟、浇水,到播种、打药,干的活和农民没有差别。不同的是,农民休息时,他们还得扎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工作。

由于黄萎病致病菌系复杂,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经过反复琢磨,房卫平创新提出了“以模糊对模糊”的办法。当时,他把省内各大产棉区都跑了个遍,哪块地发病严重他都了然于胸。“每年我都会让各地的棉农把发病的棉材给我留着,粉碎后施到我们的试验田里。”房卫平说,年复一年,“五毒俱全”的试验田几乎集合了全省各地的黄萎病病原菌,在这样的病圃中筛选出来的品种,到生产中也会表现很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萎病病圃中连续定向选择了整整8年,房卫平他们终于育成了高抗黄萎病陆地棉新品种——“豫棉21号”。同时,他还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标记,并建立了棉花抗黄萎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大大提高了棉花抗病育种的效率。

此后,“豫棉21号”先后被河北、山东、江苏、湖北、四川、新疆等省、自治区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作为抗黄萎病种质引用,并以其为亲本培育了一批棉花抗病品种。至今,“豫棉21号”仍是我国棉花抗黄萎病鉴定的抗病对照品种。

30多年来,房卫平主持和参与培育的棉花新品种有17个,在省内外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60亿多元。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我省棉花种植面积虽然减少了,但棉花育种力量依然强大,尤其在品种的抗病性研究方面仍领先全国。房卫平培育的棉花新品种不仅在国内“吃香”,其中“银山2号”还走红塔吉克斯坦,令当地棉花增产一倍以上。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将该品种命名为“友谊1号”,并号召在全国推广。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会有更多国内外的朋友到河南‘找种子’。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育种工作,让更多河南的棉花种子在国内外生根。”房卫平说。

编辑:王向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402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