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历史的人在评价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庞大的王朝“元朝”时都会产生很多矛盾。其中有贬低的,也有否认元朝历史地位的说它不是中国的朝代,也有在元朝形象上说它残忍严厉的,在入侵中原时实行的城破必屠城的举动让很多人都不认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也正是因为元朝的这项城破屠城之举让很多中国人都否认它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地位,除此之外在元朝统治天下时还有很多不同的措施来约束汉人,其中便有禁止刀枪十户共用一把菜刀。但在这样歧视下为什么元朝统治者有对儒家文化如此钟爱呢?为此还设立了“儒吏”这个职务。
一、儒吏的产生及社会影响
1、儒吏出现的时期
谈起儒吏便要讲到儒家的诞生了。儒家诞生时还是百家争鸣战国争霸的时期,而在这段时间,百家中的儒家也在摸索发展,在思想、理念中都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学说,大多都是零零散散。因此时期的儒生还没有得到各个国家君主的认可。
直到秦朝统一中国,这时候儒家思想已经几进成熟有了完整的理念及思想。其儒家子弟也是遍布全国,而官府也都有了儒家弟子的身影,不过在儒生当官时却有很多人反映,说“文吏少道德而儒生多仁义”,存有这种想法的人还是不少的,主要是因为秦朝时原有法家理念治国后来儒家居上。
因此在儒家子弟当官时有了很大冲突。比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便讲到了官吏的制约,所以儒生还是有很大意见的。
在秦朝时国家君主对儒家典籍出现过大规模的销毁,由此可见在当时统治者眼里儒家思想不可以被普及,因此出现了“焚书坑儒”的著名事件,而此也就导致儒家在秦国时儒吏不是很多,只有少部分地域出现过。
2、儒家出身的官员对社会起到什么作用
在分析儒家出身的官员时我们还是要看儒家思想代表了什么。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之一,主要讲到了仁、义、礼、智、信,在此核心之下学习儒家思想的弟子都伴有一种书生气,过于儒雅。因此每个出身于儒家的官吏在官场上都大力推行自己的理念,恨不得让自己辖区的百姓都能学习到儒家文化。
在这种理念下其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若全都去看圣人之学,谁还去劳动?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论衡》中有这么一句话“儒生受长吏之禄,报长吏以道;文吏胸无仁义之学,贪爵禄,一日居位,辄欲图利以当资用”。
大概意思是儒生在任职官吏时都会恪守成规,不剥削百姓,而那些文职官员确无仁义之道,贪图安逸,搜刮民财。在这两方对比上,儒家出身的儒吏还是做的很不错的,能尽职尽责。
虽儒吏比的文吏要多一些文化,但在理念上却并不适合官场。因为官家讲究公正法治,儒家却推行仁爱礼仪,所以在历朝统治者眼里儒家思想更适合治民,却不适合放在领导层。若是全国都学儒,那生产力怎么解决?创新力怎么解决?墨守成规的方式不适合国家统治,因此在儒吏在社会上并不是很多,影响力也不是很大。
二、元朝社会制度下的儒吏所处的身份
1、儒吏在半封建半农奴社会中的身份
很多人以为元朝是个兴盛的朝代打下了大片土地,可若是安这种方式来计算国家的强盛太有失真实性,我们应该从其社会状况及制度的完整性进行分析。
在元朝时期人们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的制度下。也正是这样的制度导致其当时社会进程落后了几百年,主要原因便是在蒙古贵族奴隶主进入中原地区后,社会制度从封建主义逐步变成了半封建半农奴的情况,也正是这种转变导致蒙、汉种族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也是因为当时的蒙古族人数并没有汉族人数多,而奴隶主靠的是奴隶的养活所以奴隶主要来源是汉族人,如此蒙、汉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激化中。
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蒙古人的地位要比汉人要高,但在另一方面元朝统治者又极为赏识有学问的汉人名士。甚至不惜以高官厚禄来请其出山,在打压汉族的同时又提拔汉人名士,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矛盾有多严重。
虽然元朝矛盾突出,但是在各地官员中儒吏却占有很大比例,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单独任用蒙古族人当官管理汉人,这是不现实的做法。因蒙古族并不擅长治理天下,因此以汉治汉成了当时最合适的治理方针。
而儒吏在元朝时期则是充当一个调理人,以这种身份在汉人与蒙古族之间进行沟通,但是他们却因为在元朝当官被很多人骂做是汉奸、走狗,因此也就导致在元朝时儒吏身份的官员往往都面临着很大压力,不仅要维稳汉人的情绪还要处理好与蒙古人之间的关系,不过,后再忽必烈称帝后他大肆任用儒吏,这种情况也就少见了,因为忽必烈治理天下的手段太过于残忍,很多人即便是不满也不敢说出来。
2、元朝起义中的儒吏
元朝的建立并没有为当时的中国做出过很大贡献,除了划省而治这样利于统治的制度外其他的贡献说是微乎其微也不为过。在海上元朝实行了海禁政策关闭了市舶司,而百姓要出海必须要走繁琐的流程。在税收上元朝又实行着严厉的剥削,在《新元史·食货志》中说到元中叶以后,课税所入,视世祖时增二十余倍,即包银之赋,亦增至十余倍,甚至元朝人对元朝的评价都是“割剥民饥,未见如此之甚”。
在元朝的种种政策与制度下人们不仅没有变得富裕反而越来越艰辛,也正是如此在元朝统一中国的七十年后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根据元政府的统计在至元二十年,大小起义二百余处,至元二十六年就增加到四百多处可见起义之盛,自元以来从未有之局面。在当时南方地区,元朝的统治最不稳定如《元史记事本末》中所述“荆湖闽广之间,兵兴无宁岁”。
而长江以南又是汉文化最完整的地区,所以在这里往往还有着汉人的血性,以南方各个区域的儒吏为准在当时全国大起义前是儒吏首先号召人们拿起武器反抗统治,也正是儒吏这样在为蒙古当官而自身又有文化的人才能在短时间内号召全国的百姓起义。
因此在《元史记事本末》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起义的领头人都是文化学识占有很大比例的儒吏。正因为在为蒙古人当官的那段时间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才促使儒吏要找出来反抗统治证明自己的身份,证明自己是一个汉人。
三、重用儒吏以安民
1、忽必烈为何任用儒吏
在忽必烈早期治国时,他尤其喜好儒家经典也爱去当时的儒生交谈。在1242年,汉族和尚海云禅师携弟子刘秉忠至漠北时忽必烈便召见二人,询问治理天下的方法。而海云禅师说“宜于天下大贤硕儒中,求问古今治乱兴亡之事。”此后忽必烈便把刘秉忠留在了身边,不仅是因为他精通释法而是因为他在《易经》儒术中同样有较高的学识。
在往后的时间里忽必烈对儒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不仅让汉族儒士赵璧、王鹗等加入忽必烈幕府还让大儒们为他宣讲《孝经》、《书经》等经书。
1260年,忽必烈称帝于开平并在往后的治理国家道路上如典章、开国国号、都城兴建、官制章服等都是在姚枢、窦默、张德辉、元好文、许衡、刘秉忠等汉人儒士的帮助下造成的。而为何忽必烈如此器重汉人儒士,甚至还授予官职,我们从他们的人物经历就能看出来。
汉人张德辉、元好问皆是从前仕金的人物,而他们觐见忽必烈时便提出了儒家大宗师的说辞,作为黄金家族的成员,忽必烈自然是接受了也由此可见当时的儒家为何亲近忽必烈是因为作为元朝的继承者他的权利很大,为了儒家未来不得不寻求忽必烈的保护。
而忽必烈也深知自己治国理政能力有限,不得不寻求安天下之法。在学习儒家思想时也看出来儒家的重要性,因此广泛招募天下名儒来作为自己的谋士班子,并让广大儒家弟子去治理地方担当儒吏。
2、儒吏在元朝时的重要作用
身为统治者的忽必烈都如此喜爱儒家,甚至还自己组建了一个全是儒士的班子为自己出谋划策。而加上张德辉等人的举荐,忽必烈自认为了儒家大宗师因此在往后的治理国家道路上也是极大的偏袒儒家弟子。为此也是让很多儒家出身的子弟担任了各个省县的儒吏。
但若仅仅是喜爱就让儒吏出任国家领导层,那便是猜错了。真实的是儒吏作为儒家出身的官员,又是有着汉人的身份,在考虑到治国理政上忽必烈自然要安抚天下众生以得民心。而若是所有地方官员都任用蒙古族的人,迟早会因为他们的贪财与歧视造成天下大乱,因此忽必烈自然是要以汉制汉。
第一点是都是同属于汉族,不会因此而产生歧视,第二是儒吏的治理地方的手段很柔和不会激进,所以不会有民怨。因此在这些分析下忽必烈自然便喜欢任用儒吏。
另一方是儒家得到了忽必烈的支持与认同,在当时社会上儒家占有很大地位其身份也是国家统治者授予的,因此儒吏阶级的文化与身份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都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同与认可。所以在国家治理上任用儒家出身的弟子是很不错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儒吏会得到元人青睐的原因。
结论:
元朝让如今的人们有着很大厌恶,其不仅仅是元朝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方面所实行的种种举措。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元朝与清朝一样是外来种族入侵不能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但笔者认为在我们谈论历史时应当正视历史,不能带有偏见虽然元朝的政策制度不适合国家治理,但是在另一方面这不就是游牧民族的劣性吗?
虽然有着这样的劣性但他们之中也有着忽必烈这样亲儒以治国的觉悟者,这难道不是另一种补救。虽然最后还是毁在了自己人手中,但若是忽必烈这样的人在那时多了起来,或许就是另一种局面,而大家也不在否认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2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