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长三角一体化离不开财税政策,专家吁降低45%个税最高边际税率

长三角一体化离不开财税政策,专家吁降低45%个税最高边际税率

仅从经济角度实现长三角一体化显然不够

论坛上,刘小川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是要通过区域合作将三省一市的潜能发挥出来,提高区域合作层级、扩大区域合作影响,同时这一经验还可复制。终极目标或者说最终形成的特点是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全要素流动。

因而,在这其中,“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去实现长三角一体化显然不够”。刘小川认为,全要素全流动的主要障碍是公共服务均等和产业布局同构,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财税政策。要通过财税政策来使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的公共服务真正做到均等,通过均等来吸引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长三角很多合作模式跟财税没有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刘小川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要重视财税政策的全要素引领与行政合作的核心作用。无论是搞项目,还是产业结构调整,最终的实现路径是通过要素的流动来形成一个合理的一体化模式。

三省一市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差异极大

刘小川认为,投资往哪儿走、人才往哪儿走,需要考虑当地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布局,但问题是现在长三角地区对主要公共服务的提供存在极大差异,产业结构布局也不平衡,不利于要素的优化流动。

比如,在人均义务教育支出上,上海是安徽的20倍;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上海是安徽的2倍多;以百万人口测算优质医疗资源,每一所三甲医院所覆盖的人数,上海是40万人,安徽是135万人。

“不仅如此,四地在产业结构布局上也出现比较严重的同构现象,主导产业差不多,都要发展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都是四地重点,这样就会出现互相争夺资源的现象。”刘小川说。

四地对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性也不同

虽然四地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大、产业结构布局同构化比较严重,但是各地对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性不尽相同。

2016年26个市提出构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近日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教授李永友对这26个市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分析。他发现,三省一市在谈及长三角一体化时,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整个报告中所占份额上差别都很大:上海最重视,有专门一段描述;江苏强调不多,都是非常宽泛的内容;浙江稍具体,提出要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来牵头推动;安徽则只有简单的四句话。

李永友认为,出现这样的差异,主要有两大原因:收益的分配问题和成本的分摊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的话,所有一体化都是停留在制度和口号上。”

比如,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三省一市在如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上强调最多的还是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李永友认为:“这说明政府的思维还是没有变,就是修路,修桥,修基建,最开心也最热情。”但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中,不同的地区在承担成本上肯定受到财力的限制,如何分摊一体化基础设施成本是一个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并不容易的问题。

“税源分割没有机制,长三角一体化税收就是空话”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介绍,事实上这两年长三角一体化在政府层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譬如,每年三省一市的省长(市长)会出席一次峰会,这叫决策层;在协调层,常务副省长会进行具体商谈,下面还分了12个执行层,包括交通、信用、环境等。三省一市各自的发改委下还都设立了长三角处,专门针对长三角一体化来加强合作,中央也成立了长三角一体化办公室。但魏陆也坦言,长三角一体化中没有财税组,确实是难度比较大。

谈及如何在财税一体化上破题,刘小川认为,首先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要突破各种要素流动障碍。公平对待要素,鼓励要素优化配置,防止不正常的地区之间税收竞争;补贴尤其是人才方面的补贴,要在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方面,包括产业结构这个高度进行补贴;他还建议在长三角地区要建立一个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所谓的对等扶贫来解决问题。

江苏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江建平指出,从全局来看,长三角一体化不能走“特殊”,而要走“率先”。长三角要变成一个创造财政的地方,不要让国家来支持。

对于长三角税收政策的走向问题,中央财经大学原副校长李俊生也认为,首先要从大局出发,建立合理、合法,符合我国全球税收发展战略的可复制的税收机制;其次,长三角在税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是服务于国家税收体系建设的大局,服从国家税收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大局;此外,还要看长三角如何应对这样一个金融化+数字化的大发展机制。“在税源分割上如果没有机制的话,长三角一体化的税收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李俊生说。

建议降低45%边际税率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出台个税优惠细则,明确15%税负差额补贴标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位专家更是进一步从税收方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出建议。

江建平认为,高端人群的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45%还是高,呼吁降低到38.2%的税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也表示赞同。专门把高层次人才作为一个特殊的优惠群体来处理,确实对于促进创新,吸引人才等各方面有好处。

出品:南都财税研究组

采写:南都记者 卜羽勤 发自杭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13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