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出台以后,多少家庭都想再生一个孩子。生孩子之前,宝爸宝妈们都想着,一定不会忽略大宝,这是最基本的。
但在孩子出生以后,好像很多事情都变了。并非是宝爸宝妈们有意,只是潜意识里,确实会觉得二宝年纪更小,更需要被照顾,无形之中也就忽略了自己对大宝的关心与爱。
小刘大女儿已经五岁了,自从大宝出生以后,整整五年时间,小刘与丈夫都把精力花在女儿身上,原本也没想再生一个孩子,可无意间小刘又怀上了。
小刘家的经济条件还算良好,再迎接一个小家伙完全没问题,夫妻两人自然也是欣喜的。小宝出生以后,两人更是疼爱有加,也就因此忽视了大宝,可夫妻两人并未察觉。
直到有一天,小刘打扫卫生时,看到女儿放在枕头底下的日记本,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有这么多的"不该"!
日记中有一页画着"妈妈的心"与"我的心",很显然,在大宝看来,妈妈的心里只有弟弟,而我的心里却装着这个家。
很难想象,才五岁的小家伙,在写下这篇日记时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又是怎么安慰自己的。
"妈妈不爱我,只爱弟弟"旁边还配上了一个小女孩在哭。
小孩子心思本就敏感,更何况是从出生到弟弟出生之前,父母所有的爱都灌注在她身上,可弟弟出生以后,一切都变了,一丁点的变化都能够被察觉,更何况是如此大的差别对待。
大人总是认为,小孩子不懂,其实很多时候,小孩子正是因为简单,所以他们只会抓住矛盾本身最主要的方面,"爱与不爱"、"关心与不被关心"。
"今天妈妈买了巧克力,可是都给弟了,我也是妈妈的女儿,不公平"
"我也是妈妈的女儿"这句话是多少大宝的心声,又点醒了多少父母?
看似只是父母的偏心,小孩子因为没吃到东西的一句抱怨。可实际上小刘却没有考虑到女儿的感受,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欠妥。
分析
实际上,小刘的家庭现状也是大多数二胎家庭都存在的问题,都是自己的孩子,能不爱吗?很显然,爱是自然的,可精力有限、关心也有限。
当更多的精力与爱被多分配给其中一方,另一方也就自然感受到了差距。有些父母说,"我就怕孩子觉得我不爱她,所以总是给大宝买更贵的东西。"
表面上,这种做法好像是在安慰孩子,也体现自己的"巧妙处理方法"。实际上,家长对于大宝的这种爱反倒成了带有"补偿"性质,这公平吗?
确实,取舍两难,小宝也应当多受些照顾,但还希望宝妈们别疏忽大宝,处理亲子问题,关键不在于物质,在心灵层面!
1、 适当偏爱大宝
可以说,小宝刚出生不久,这时的小宝更需要的是生理需求,而大宝则到了安全感容易缺失、患得患失的年龄,这时的他们需要爱来浇灌。
家长们应当适当偏爱大宝,让大宝感觉到爸爸妈妈并没有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生而疏忽他们,这样一来,反倒促进大宝对小宝的疼爱与喜爱。
当然,适当的偏爱并不是指物质上的给予,而是从爱的本质出发,物质对于处于幼年时期的孩子来说并无多大起效。一旦给予较多,反倒可能成了伤害孩子的利器!
2、 公平教育
"弟弟还小,你要把这些东西让给弟弟吃。"、"他打你一下,你又不疼,你比他大,不能打他"、"你把这个让给弟弟妹妹,妈妈以后再给你买"……
类似场景相信家长们应该很熟悉,不少家长都有过类似的偏袒,即使错的那一方确实是小宝,但只要小宝哭了,受惩罚的依旧是大宝。
这样未免太不公平,同样是孩子,同样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为什么就要被区别对待!
当然,区别对待不仅仅不利于大宝的身心健康,对于小宝的成长也未必有利。当一个人习惯性被包容、被偏袒,容易助长有恃无恐的心理!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没有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尽管有时候可能真的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偏袒问题。家长们给予孩子相对公平的爱,其实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应当为孩子创建交流、玩耍的机会,增进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只有孩子之间相处更加融洽,宝爸宝妈们也才能真的省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9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