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寝。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洪熙元年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葬于十三陵献陵。
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 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为人宽厚,为政开明。
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要求后事从俭。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遗诏营建献陵。于是,宣宗亲定陵园规制,从洪熙元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八月,行在工部奉命营建门楼、享殿、左右庑配殿和神厨。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楼,次年三月,陵寝建筑全部完工。
未修复之前的明献陵
明献陵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明献陵分前后两个部分,也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中间隔上一座小山;另一个特点是简朴。
先说第一个特点。明献陵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就是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二院之间,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
明献陵方城前的三座琉璃门和单孔石桥
单孔石桥
琉璃门
献陵宝城前的这座小山,名为玉案山,它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是献陵的龙砂。因其屈曲环抱陵前,所以,又是献陵的近案。风水中,“龙喜出身长远,砂喜左右回旋”,“龙虎环抱,近案当前”,当论内明堂格局。献陵玉案山以及龙砂、虎砂和来山范围内的小格局,正是风水术士们所鼓吹的完美的内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献陵时只在明堂范围之内修建了宝城、明楼和一进院落。而将举行祭祀仪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
片琉璃门内侧,可见棂星门残柱
石祭台
从方城处看棂星门和琉璃门
棂星门残柱和方城
第二个特点,献陵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陵宫建筑与长陵比较,同样非常俭朴。其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祾恩门则仅为3间;方城、明楼不仅不像长陵那样高大,而且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棂星门残柱
方城
宝城围墙
献陵的陵寝建筑在清乾隆年间曾得到修缮。这次修缮,明楼外形未改,但内部木构梁架改成为条石券顶结构。方城下的甬道堵死,右侧增筑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宝城的礓石察路。配殿及神厨等附属建筑大多被拆。祾恩门则缩小了间量,且顶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圣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仅于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齐胸高的宇墙。以后祾恩殿、祾恩门在清末民初时毁坏。现在,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87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