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使中国的思想文化达到了顶峰。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智慧相继涌现,最终,汉朝统一了中国,儒家文化成为了主流的官方文化。但是由于世家门阀的原因,儒家文化被贵族垄断,贫苦百姓只能继续寻求其他的思想文化以作寄托。
也正是汉朝,道教和佛教相继出现,与世俗相容的文化成为了世人面对现实残酷的思想武器。在北方的大漠,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文化的富饶使少数民族开始羡慕,由此拉开了南北朝的历史大乱局。作为中原文化的外来民族,中原本土的道教文化一时难以被其接受,反而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被外族认可。
当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之后,如何治理一个硕大的国家成为了少数民族的主要问题。在外族占据的中国部分领土进行统治时,便发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短小,为了使国家政权得以延续,就必须使用汉人的文化制度。而佛教的宽容宏大,兼容并包,使外来民族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由此佛教由外来宗教,成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国教。
在北魏时期,作为北方地区实力最强的政权,正是因为其对文化的改变,所以成就了北魏的强大。对北魏时期佛教由“胡教”到“国教”的历史转变进行探索,便会发现历史文化的魅力
佛教的魅力
至于佛教为何被世人认可,特别是被少数名族所认可,便要对佛教的魅力进行探索。正是因为佛教所存在的魅力,使不少骄傲的少数民族都虔诚皈依,拜倒在佛陀的膝下。对于佛教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众生平等
在佛教文化中,正是因为其深远的智慧,使愚者向往他的所得。可是佛教也并没有像其他宗教一样,排斥其他文化,在智者的眼里,众生平等。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国时,由于他们是外来者,所以难以维持其在统治者位置上的高傲。正是佛教中的众生平等,使少数民族受到了平等的重视,所以北魏政权统治之下,鲜卑族开始信仰佛教。
第二,法力无边
作为宗教最主要的特征,便是法力的强大。因为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正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为了使自己的问题获得解决的希望,便开始寻求第三方力量。而宗教中神化的神力,虽然没有科学考究,但是却成为了人们思想中的解脱。人们想象佛教的神力,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的身心获得解脱。
第三,因果报应
在佛教文化中,认为人的生死自有轮回,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结束。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人们都希望获得解脱,究竟如何解脱,也成为了人世间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因果报应是最好的解释,因为今生痛苦,来世便会幸福。所以当人们认为来世可以幸福时,便开始对今生的痛苦产生了积极的想法。也正是因为这种积极的想法,使佛教受到世俗大众的认可和向往。
佛教的传播
至于佛教为何会被称为“胡教”,是因为佛教是外来宗教。与本土宗教道教相比,产生了一定的文化隔阂。但是佛教渐渐被中国认可,并被少数民族认可,离不开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播。
在唐朝时期,法师玄奘独自踏上了西行的道路,希望能在佛教的本土——印度,寻找到佛教的真谛。这就足以证明,在南北朝时期,佛教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其发展还不完善。当人们接触佛教的同时,还领略了从印度带来的文化,由此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在古代,教育并未普及,文字只是官方传播的一种媒介。在河西走廊里,佛教一直沿着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其思想主张和文化艺术。佛像的雕刻艺术以及绘画艺术开始被世人认可,并积极的进行传播。
佛窟的开凿,以及佛像的绘画,成为北魏文化艺术发展的主流。在莫高窟中,至今还遗存着北魏时期所开凿的佛像和绘画的佛像,足以向世人展示佛教自西向东传播的痕迹。在佛像身上,还有不少印度文化的痕迹。
从河西走廊中,从佛窟中,就会发现佛教传播的历史之悠久。也正是因为佛教的智慧与宏大,使文化的交融和平进行。由此,“胡教”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也被中国文化所吸收,由此促成了中国佛教的形成。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不少印度高僧来到中国讲译佛经,由此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最开始,佛教是道教的附庸,但是随着中原战事的混乱,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得到了转机。
佛教在北魏时期的转型
其实在北魏建国之初,佛教并不被北魏统治者所认可。但是随着北魏政权的逐渐壮大,汉人成为了北魏政权棘手的问题。因为北魏政权发现,自己虽然战胜了汉人,但是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远远不如汉人。
而在佛教中,众生平等,便可以降低汉人对于自己文化的歧视。所以北魏开始向佛教靠拢,以期以佛教的信仰力量来控制汉人。由此佛教从“胡教”变成了国教,并被北朝的政权所接受。
由此,佛教在北魏政权的推广下,开始大规模发展,并被世人认可。与南方的佛教发展所不同的是,道教中的玄学成为了南方政权门阀世家的宗教信仰,由此形成了“北佛南道”的局势。
在政权的推动下,为了方便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并提高政权的权威性,佛教由“胡教”成为了国教。在中国的历史中,宗教也由此与政权相融合,以达到共同统治世人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使北魏政权走向了鼎盛。
北魏时期的佛教的问题
随着佛教的发展壮大,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为佛教也是首次进入中国,其中的文化融合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由此导致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北魏时期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人数的瞬间增多
为了加强北魏的统治,使所辖领域内的百姓信仰佛教,无疑是最快的方法。可是由于信仰佛教的人数大量增多,导致种地的农民减少,僧侣反而成为了朝廷的累赘。在北魏僧侣最多的时期达到了二三百万人左右,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皈依佛门,可以不被征税,由此百姓相继剃发学佛,以减轻自己的生活负担。
第二,寺庙的大肆扩建
随着佛教在北魏的兴盛,以及多年兵戈的混乱,百姓面对残酷的现实希望获得精神上的慰藉。由此,大都皈依佛门,随着僧侣的增多,寺院也需要扩增。因为成为僧侣之后,就需要对佛教经典进行学习,并礼拜神像。而这些活动,都需要在寺庙中进行。
“迁都洛阳20余年中,北魏全国寺院增至1.37万余所,洛阳一地即达500所”。由此可知,北魏上下大肆兴建土木,营建寺庙,反而加剧了朝廷问题的发生。
第三,经济的崩溃
随着僧侣人数的大量增多,以及寺庙的大肆增建,使北魏政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或垦植田圃,与农夫等流,或估货求财,与商民争利”,僧侣的增多,导致农业赋税的较少;寺庙的增多,导致财政的大量流失。如此大规模的财政消耗,导致北魏政权入不敷出,成为了北魏经济崩塌的原因。
由此,各类问题的发生,使北魏的皇帝开始反感佛教,于是下达了“禁佛令”,致使不少人无故遭受横祸,失去了生命。“禁佛令”的实施,不仅没有解决佛教大肆发展所造成的问题,反而使北魏政治更加混乱。
结语:
正是因为佛教的传入,才使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的交融中,获得了缓和。否则中华文化一定会遭受重创,因为佛教的智慧,防止了此次灾难的发生。北魏之所以被历史铭记并推崇,正是因为北魏政权的开放交融。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只有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才能促进人文科学向前发展。
北魏政权对于佛教的认可,是佛教得以在中国北方大规模传播的主要原因。虽然佛教在北魏传播时也造成了不小的社会问题,但是也为未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经验教训。佛教从外来者的形象,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其中一定少不了北魏时期的历史。
正是因为北魏时期大规模的传播,使佛教成为了大教,由此被中国人所认可。至今,佛教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关键部分,虽然其中导致了不小的社会动荡,但是佛教深藏的价值是无法磨灭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83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