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天地认知远古始,三皇五帝至于今,为何怒触不周山,课本后的故事

天地认知远古始,三皇五帝至于今,为何怒触不周山,课本后的故事

原创首发:王子华时书沧桑。创作不易,侵权必究。

今天闲来无事,翻阅头条征文里有一个关于《课文背后的故事》栏目,大意是说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曾经构成了我们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是的,我是七八十年代的学生,那个年代除了读过收录在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外,还读过课外的很多“大部书”(如:《东周列国志》、《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我的父辈那一代人,闲暇时间三五十来个人经常聚在一起,爱读爱听用来消遣生活所涉及的一类书籍)。我曾经是一个视书如命的人,曾经把自己初高中的教材、卷页等,收集到整整两个书柜的人,但随着后来当兵远离家乡、世事年代的变迁,所有那个年代珍藏的书籍,再也无从找到了。幸运的是,翻阅书架上所有存书时,找到了一本儿子初中七年级的语文课本(其他课本妻子几次三翻地想卖掉,被我拦下来放到车库储柜里去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两篇古言短文《夸父逐日》、《共公怒触不周山》,分别摘自《山海经》和《淮南子》。那么,今天本人就结合征文,谈一谈其一《共公怒触不周山》背后的故事。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篇文章虽短,但究其精义又是什么呢?首先看一看从字面上翻译意思: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好了,以上就是这篇短文的古代文字描述和当今白话译文的意思,那么透过其文字背后,揭示其背后的故事及精义又是什么呢?我对此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含义(大家也可以讨论留言的):

天地认知远古始,三皇五帝至于今,为何怒触不周山,课本后的故事

一、蕴含着中华文明渊源的含义

世界任何一个文明都有其来源,中华文明乃世界四大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之一,当然也有其积淀深厚的渊源。以上这则神话短文中,表面上反映的虽是远古时期,发生在中华部族间的斗争故事,但它同时也是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对“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和“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的解释),更是涉及到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融合、发展、壮大的解释。我们知道中华文明,其实就是华夏远古时期炎、黄二帝和蚩尤彼此争斗融合的过程,而上面这篇短文,揭示的年代正是炎、黄二帝争斗的后续时代,相传共工是炎帝后裔水神的化身,人面蛇身,而颛顼为黄帝后裔火神的化身,有九龙护体,他们二人在不周山(约在今天的陕西一带昆仑山附近),展开了争夺帝位的战争。这实际上,正是差别化文明的冲突,正是华夏民族融合的过程。其中,共工一方代表的是中华东南水系文明,而颛顼一方代表的则是中华西北火系文明,说白了就是象现在的海洋文明与农陆文明一样,我们现在常说的水火不容的典故就是源天这个时代。中华文明中曾有四大神话故事(共工触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其中共工触山,就是这则短文揭示的神话故事之一。同时,从这则短文故事中还可以延申阅读到中华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黄帝、帝喾、唐尧、虞舜、颛顼)、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以及甘肃大地湾马家窑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辽宁红山文化等实则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历史真相,同时也揭示了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浙一带实为中华文明共同发源地的事实真相。这正是:中华文明一脉传,五湖四海庆余余年。三皇五帝至于今,民族复兴美名传。

天地认知远古始,三皇五帝至于今,为何怒触不周山,课本后的故事

二、蕴含着中华自然认知的释义

世界文明皆是源于自然、认知自然,适应自然、敬畏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中华文明也不例外,它不仅仅是我们中华当代人共同的认知基础,也是我们共同的情感纽带。从上则短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中华远古时代的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和敬畏,他们把构成世界的万物理解为神的造化和必须遵从和运用的自然力量,无论共工对水的力量的运用,还是颛顼对火的力量的运用,其实这是人们较早时期对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大自然元素的基本认知,但凡中华文明中五行相生相克,亦或是易经八卦、推背图或者发展至今中医学上的应用,等等都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柱折,地维绝”之说,虽然在今天看来,不是什么字完全科学的论断,但在那个时代,人们是有着“天圆地方”的基本认知的,远古时期的中华先人们,认为天地是靠四根天柱擎起,是靠万根维绳牵系,于是才有天地之分,日月星辰之朗。正如这则短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当共工战败脑羞成怒,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而不周山正是擎天四柱之一,即中华西北方向的擎天之柱被共工撞坏了,那个地方牵系大地的绳索也被撞断了,于是才有东南塌陷,天体和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倾汇的现象产生(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在今天看来,虽然不具备完美科学的解释,但它却包含了远古中华先人们对中华地理和天体现象的基本描述和自然朴素的认知,直至今日中医学就是天地纲常知识的应用。这正是:天地认知远古始,江河滔滔不言知。点点星辰高空挂,时光流转今成诗。

天地认知远古始,三皇五帝至于今,为何怒触不周山,课本后的故事

三、蕴含着揭示宇宙奥秘的精义

从这则短文神话般的故事梗概中,以及与之相关的延申阅读中,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之久的文明。那么,在五千年之前,中华地区又是个什么样子呢?之前的文明有没有什么历史典籍记载,或者说虽有记载却没有流传下来呢?就连三皇五帝也只是个传说,或者说就连中华四大神话故事,也只是人们的编造呢?纵有千百度现代的人们理解为不可思议,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是靠着真实可见的文字记载下来的事实。如果说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着天赋异禀的人都长有奇特相貌,什么龙头人身,什么蛇身人面,什么双蜂隆腰,但这仅仅只意味着是传说么?他们又为什么长成那个样子呢?还有就是女娲炼石补天,共工触山等,这又是为什么呢?怎么没有把这件事说成是张三李四所为呢?为什么不说成是神农氏所做的呢?为什么偏偏说成是共工和女娲做的事情呢?到底又有没有这些事情发生呢?亦或是当时的科学文明已经发展得相当超前了呢?地球之上,到底有没有史前文明呢?科学无止境,世界奥秘多,等等这一系列历史和世界的迷团,我想这才真正是短文被选到初中语文课本中真正的用意吧,它不仅仅是启迪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真相,更是为了启迪孩子们善于联想的特点,将来有朝一日能对祖国,对世界,对宇宙,展开积极地探索和求知欲望。我们知道,孩子才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才是世界探索的继任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中华神话故事,既有提高孩子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又有撬动探索宇宙奥秘的能量。这正是:科学奥秘无止境,学习兴趣撬正能。史前文明归大道,当今人们自然兴。

天地认知远古始,三皇五帝至于今,为何怒触不周山,课本后的故事

以上仅为个人为观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欢迎关注王子华时书沧桑,谢谢欣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7361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