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小寒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已经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九寒隆冬,至此为盛。
小寒节气有三候,一候“雁北乡”,在南方越冬的大雁因感知着冬日将要落幕,繁春即将上场,便开始念想起北方的家乡。二候“鹊始巢”,冰天雪地的寒冬时节即将过去,大地即将回暖,春光要照拂生命,喜鹊开始忙里忙外的衔草筑巢。三候“雉始鸲”,暖媚的春光将要到来,雉鸟开始发出美妙歌声求偶。
上一个节气“冬至”,是日照最短的一天,地面得到的热量最少,但土壤深层还有一些热量可以向上散发,所以冬至并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而到了小寒,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失到了最底点,尽管日照一天比一天长了,但实际上,仍然入不敷出,于是小寒也成了全年最冷的时节,民间也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形容这时的寒冷。
▲ 云辉玉宇牌楼。
▲ 排云门。
▲ 排云殿。
排云殿是为慈禧祝寿而修,同时,它也是颐和园内规格等级和体量最大的殿堂。排云殿的内饰极尽奢华(可惜现在不对外开放了),远超当时的皇帝,说它在中国园林建筑中首屈一指毫不为过。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颐和园尚未完工,慈禧就迫不及待的要在颐和园祝寿。这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清军节节败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无奈之下,慈禧才勉强同意停掉排云殿的工程。
直到1897年,慈禧六十三岁时,才得以在这里举行了空前规模的生日庆典,场面远远超过皇帝的万寿庆典。这时,慈禧太后的全称已经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
▲ 从排云殿东配殿芳辉殿看佛香阁。
▲ 从排云殿西配殿紫宵殿看佛香阁。
▲ 排云殿月台。
排云殿建在一座高台上,平台下对称排列着供防火盛水用的四口铜缸,又称“门海”。
▲ 排云殿月台。
排云殿月台下,环绕着汉白玉石雕刻成的石墩,叫做露陈墩,上面陈列着的都是慈禧万寿庆典时的寿礼。
▲ 排云殿后廊,向前接爬山廊。
▲ 画中游。
登临画中游的二层楼阁,从阁内向外远望,阁中的上楣、下底、左右楹柱相组合,恰好形成一个“取景框”。西眺玉泉山,南望昆明湖,每框一景,景景不同。
当年乾隆有诗云:“ 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
▲ 仁寿殿。
▲ 知鱼桥。
▲ 廊如亭。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颐和园全年游人最稀少的一段时间。一个人信步园中,四野寂静,山河冷落,目光轻扫,漫动四周,不经意间,阳光饱射视界,天地为之清灵。
▲ 西堤练桥。
▲ 水木自亲。
▲ 十七孔桥。
▲ 西堤镜桥。
▲ 玉峰塔。
小寒时节的颐和园,目光所及处,苍茫氤氲的大山,悠扬飘渺的雪花,还有山间幽径处遒劲生长的松柏,尽是人间清欢。
▲ 昆明湖畔。
▲ 玉兰堂。
围炉,温酒,冬日虽荒寂,
尚可用这些温暖的小事,打发长日独坐的寂寥。
读书,冥想,寒风虽肆虐,
闲靠卧榻,手自开阖,也算是冬日闲情雅致。
严寒褪尽才显大地回春
历经磨练方可破土重生
下篇:大寒
关于《颐和风候》
见微知著,观候知节,是先人安身立命、处世生活的参照,也是他们千百年生活实践中对时光的精雕细琢。《颐和风候》正是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为纲,以影像白描的笔法,串联起了颐和园在岁时节序中的光阴之美、幽趣之美、人文之美。
这个系列的作品,跨越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照片素材逾万幅,既有常见的建筑风光和园林小品,亦有大量人文。我希望透过自己的镜头带给读者最直接、最温柔的感触,重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记忆,赏读中国园林之美、传统文化之雅,唤醒世人沉睡太久的那颗温柔的心,感知节气变迁中的流年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5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