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一举征服印度。征服印度全境约500万平方公里,仅13年时间使亚历山大帝国成为当时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而此时的中国正是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要说实力最强的莫过于秦。
秦经过商鞅的变法,已经具备了傲视群雄的资本。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都远远超过其他诸侯国。
那么问题来了,当时亚历山大如果进攻的是中国,我们是否有能力一战?
亚历山大的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军队在当时也是拥有极其强悍的战斗力。
亚历山大征服世界最大的依仗就是–––马其顿军队。
首先看一下马其顿军队
在荷马时代以前,军队作战跟一窝蜂似的涌上去,没有统一的战术思想,军队不能展开作战。
马其顿方阵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士兵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直径2英尺的圆盾。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则是将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这样可以增强正面对骑兵的杀伤力。而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骑兵方面由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而马其顿方阵的编制也非常超前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军事编制,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初级方阵)。
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
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象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反观秦朝方面,商鞅的改革无疑是史上最成功的,虽然后来惨遭车裂而死但仍然不妨碍他的伟大。
改革之后的秦军有着十分严厉的纪律,秦国从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国家到后来的灭六国统一中原。这段上百年的时间内全国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战争的洗礼,上到将军下到士兵每个人都充满了战争的智慧,有着十分丰富的战斗经验。
秦军步兵、骑兵或车兵,都装备有大量的弓、弩、箭。
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更加说明了这一点,皇陵兵马俑出土的弓弩分大小两种,小者射程为150米,大者可达900米,比战国时着名的韩弩六百步有过之而无不及。
出土的数以万计的铜镞,除有一支双翼镞外,其余都是三棱镞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镞。这是战国末最盛行的类型,其特点是飞行中稳定,方向性和瞄准性较好。还有一种特大的镞,长达4l厘米,重约100克,是专门用于强弩的。经过化验分析,秦骸的含铅量高达7.71%,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毒“弹头”。由此可知,秦军所装备的弓、管、箭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远射武器,是构成秦军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秦军的近战武器有长柄的戈、矛、戟、短柄的弯刀和剑,还有某些过了时的镖、钺等等。其中戈、矛、戟、剑是当时流行的武器,铍,弯刀是历史上新近发现。铍的首和剑相似,长约30厘米,装有长约3米的柄,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弯刀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面有刃,是一种砍、钩两用的兵器。
秦军的铠甲也十分精密,全部都是金属制成的。兵种不同铠甲的样式也不一样。步兵的前胸、后背和肩部易受伤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骑兵必须便于骑射,其甲衣比较短小,长度仅到腹部,没有披膊。车军的臂、手、颈易受攻击,铠甲不仅有前甲、后甲,还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领。
军队人数方面,进攻印度时马其顿方阵人说大约在三万左右,而秦朝当时可是百万大军。就算亚历山大动用全国兵力进攻中国,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各诸侯国定会同仇敌忾。
综上所述,亚历山大想占领中国那就是痴人说梦。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48389.html